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史海回眸】180年前,这种“植物疫病”改写爱尔兰人命运
2025-11-21 06:55
环球报
233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马俊】中国近日构建了全球最大马铃薯抗病基因资源库,挖掘出3个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晚疫病基因,并由此提出抗病育种新策略,为培育持久抗病的马铃薯品种开辟新路径。历史上马铃薯晚疫病曾给爱尔兰人带来毁灭性灾害,这种“植物瘟疫”导致上百万人饿死,无数人离开家园到新大陆寻找生路。

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东西半球之间开启了大规模的生物物种交流,马铃薯也由此进入欧洲。一开始,马铃薯的口味并不受欧洲人欢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仅仅被欧洲人种植在植物园内。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统治时期,推动了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当时,英国在爱尔兰大规模放养牛群,以满足英国对于牛肉的需求,爱尔兰人失去了最好的土地,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耕种。马铃薯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能适应贫瘠土地、产量极高,对于当时很多爱尔兰人来说,它简直就是天赐的“穷人食物”。马铃薯被大面积推广种植后,爱尔兰人口开始爆发式增长,从1801年的520万增长到1841年的820万。

然而爱尔兰人对于马铃薯的过度依赖,也潜藏着巨大隐患。当时爱尔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是爱尔兰白马铃薯。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看,其缺乏遗传多样性,这让爱尔兰马铃薯抵御植物疫病的能力非常差。

1845年,欧洲大陆的马铃薯农田遭遇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灾难。源于墨西哥的一种病原菌随着贸易往来的船只抵达欧洲大陆,法国、比利时、荷兰的马铃薯种植都受到了影响。不过这些地方种植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其抗病性相对较强,且这些地方食物结构多元化,即便马铃薯农田歉收,对于社会食物供给的影响也不是很大。1845年9月,当马铃薯晚疫病出现在爱尔兰时,灾难暴发了。受灾的马铃薯农田大批绝收。即便有些“收获”,当时看似完好的马铃薯也会在储存过程中从内部开始快速腐烂。1845年的马铃薯晚疫病使爱尔兰全境的马铃薯减产1/3。第二年,这场“植物瘟疫”再次大流行,爱尔兰马铃薯减产3/4。1848年,爱尔兰马铃薯再次因疫病减产,一次又一次的灾荒持续到1852年。

造成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变异迅速,兼具土壤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特性,且早期不易被发现,人们发现时往往已错过最佳防治期。

史无前例的马铃薯疫病给爱尔兰带来惨重灾难,大面积饥荒之下,数百万人因为饥饿抵抗力大幅降低,染病身亡。马铃薯的减产还影响了爱尔兰的社会结构,对大部分佃农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支付地主的土地租金,许多人最终失去了土地,也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希望。雪上加霜的是,英国政府的救济措施寥寥无几,甚至不顾爱尔兰的严重饥荒,在马铃薯疫病期间继续从爱尔兰运走粮食。种种因素叠加,导致爱尔兰在此期间人口锐减20%到25%,其中约100万人饿死和病死,约150万到200万人因灾荒移居海外。其中的绝大部分选择了北美,构成19世纪跨国人口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