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近年来,一股被称为“挂名入股”的中国资本模式正悄然渗透泰国,引发本地社会高度警惕与担忧。所谓的“名义人制度”,即中国投资者通过泰国人名义注册公司,绕开法律限制,实质控制泰国企业与土地资源。这类“变形投资”正在多个关键领域迅速扩张,包括房地产、旅游、教育与农业,尤其是在清迈等外资青睐的热门区域。
根据《1999年外商经营法》,外国人不得在特定行业中持有多数股权。然而,由于缺乏股东身份审查与监管机制,中国资本得以透过51%本地“人头股东”,实际掌控公司运营。问题核心在于这些“名义人”是否真为投资者,还是仅是法律掩护下的傀儡?结果就是企业营收、土地使用权与利润几乎全部流向外国人,本地人则沦为低薪执行者。
泰国商界人士强烈呼吁政府尽快堵住漏洞,直指“不能再让泰国人做自己国家的佣人”。他们要求针对中资企业展开股权结构溯源审查,厘清“49对51”的表面合法性是否掩盖了实际的外资控股。他们警告:“若不处理,将失去整个旅游城市与高产农业区的控制权。”
尽管政府已尝试成立调查委员会,审查特定行业的名义人现象,但由于土地局、商业发展局和移民局等关键单位缺乏协同执法,信息孤岛与流程滞后问题严重,致使非法控制现象持续蔓延。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模式还可能掩盖洗钱、逃税等违法操作。一位泰国经济顾问直言:“不能一面高喊开放外资,一面放任规则被破坏。否则最终我们什么都守不住。”
有声音也提醒,不能把中国资本一概而论。“了解中国很重要,但更要识破背后的控制逻辑。警惕资本不是仇视国家,而是为本国利益把关。”这场关于“谁在主导泰国经济命脉”的争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