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国电影全年票房已突破459亿元,其中动画电影表现尤为突出,票房前五名中有两部都是动画电影。今年是中国电影120周年,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电影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今年备受关注的动画新作,《浪浪山小妖怪》以“浪浪山”底层小妖怪的成长故事为切入点,用幽默治愈的叙事包裹“平凡与梦想”“勇敢出发”的深刻思考,最终以17.17亿元票房登顶中国影史二维动画冠军,吸引超4700万人次观影,更凭细腻情感表达与独特国风美学收获广泛好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刘海波:任何人只要走出去,敢于上路,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呼应了当前年轻人的这种时代感受,主创也没有拘泥于或者迷信当前主流的三维动画,采用了性价比更高,而且也更具传统的二维动画的形式。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近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动画电影工作委员会与上美影联合主办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共识认为,中国动画当下应走“技术适配美学”路径,要坚守优秀作品的创作根本,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真实打动人、以情感联结人、借思想影响人。同时要持续增强电影经济活力,以新生态赢得电影产业的新发展。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隽:电影院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希望不仅仅是从电影厅走到电影院的大堂,走到门口想想很感动,然后出来几句话一说,过半个小时就忘了。我们是希望离场感能够延伸,我们是800多款产品,当观众走出影院,他就看到了真实的毛绒玩具也好,包括书也好,画册也好,绘本也好,这个都是能够让他看完电影之后能够陪伴着他,情感寄托能够拉得更长。
上美影基因延续 中国动画学派创新中再升级
随着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引发关注,其背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代表的“中国动画学派”,正以“传承+创新”焕发新生。六十余载,上美影从探索民族风格到如今新作涌现,推动学派完成从“传统奠基”到“当代升级”的跨越,让经典基因融合当代审美。

走进在中国动漫博物馆“动漫你的回忆”展厅,玻璃展柜里《骄傲的将军》海报格外醒目,这部动画在美术设计上参考了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风格,在音乐和动作表演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除了传统的手绘动画外,上美影还开创了剪纸动画、木偶动画、水墨动画等新型动画片种,将水墨画、木偶戏、民间剪纸等融入动画中,形成独特东方美学,展台里《孔雀公主》木偶道具、《小蝌蚪找妈妈》海报,正是这段辉煌的鲜活见证。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厂长、动画导演 常光希:走民族化道路当中要提倡创新,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把我们中国的动画学派的文化文脉能够传承下来。在新的时代里面,年轻导演在中国动画的长河当中,能够找到在今天的语境,符合当今的观众喜好,贴近生活,来创造新的东西。

如今,这一风格在当代得以延续,《浪浪山小妖怪》创造性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写意审美与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及真实感,以东方美学与现代影像兼具的视觉语言呈现;上美影新作《燃比娃》则以中国书画艺术为载体,5万余张画作都在宣纸上完成,勾线、上色后在水墨晕染状态最佳的时候完成扫描,融合剪纸、油画与传统手工艺定格动画,尽显东方韵味与现代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燃比娃》制片人、策划 王安忆:希望在画面上能够呈现出我们有一点熟悉但又有一点点创新的水墨的效果。我们做经典IP开发,做一些新的作品的时候,其实也在想我们怎么样传承中国动画学派。

技术创新同样是中国动画学派“再升级”的关键动力,《天书奇谭4K纪念版》对1983年经典动画长片进行修复,用数字技术还原胶片质感、修复画面瑕疵,让年轻观众在大银幕上感受到“老动画”的新魅力。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执行制片人 邹宇晨:要在正式上映一个月左右,它可以做线上线下的联动,而且动画动漫IP很适合做联名,它很方便出现在所有人的身边。首先就是你的故事内核或者说你的精神内核,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反复品尝,要有穿越时代长河的力量,表现方式、讲述的方式可以具有时代性的,可以用当下更流行的方式去讲这个故事。
中国动画出海提速 文化共鸣跨越国界
近年来,中国动画不仅在国内市场实现“量质齐升”,《哪吒之魔童闹海》《浪浪山小妖怪》等中国动画电影更以“加速度”走向国际舞台,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核与优质的内容表达,在全球市场收获文化共鸣,成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凭借过硬的品质,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与票房成绩。截至目前,《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近2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位列世界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彭侃:在《哪吒2》的带动下,我们看到更多的片方有了主动出海的意识,所以在海外发行的片子增多,而且覆盖的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也在扩大。比如说像《哪吒2》进入了拉美地区的16个国家上映,这个其实算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突破。
中国动画出海“文化内核普适性”是关键。海外版《浪浪山小妖怪》保留“小人物自我成长”的情感内核,仅对部分民俗术语进行本土化适配,既守护文化特色,又降低跨文化的理解门槛,让海外观众在共情中直观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隽:它其实讲的一个是小我和大义,每个人在片中都看到了自己,它更是我们当今的写照,我们的中国动画学派精神的时候,精神是其实它不那么具象,就是说我们必须讲的故事的内容,它是要非常扎实好看,而且还是要有意义的。我想这种共情才会是让这部影片能够飞得更远,或者是让内容插上新型的各种各样的共情的翅膀,能够飞得更远,能够触达到更多的观众。

除了传统的版权输出,不少作品开始尝试“全球共创”,与海外发行方联合策划多语言配音版本,以适应当地审美习惯,《哪吒之魔童闹海》北美上映时,邀请当地演员配音,同时还为“乾坤圈”“混天绫”等文化元素添加英文注释,“本土化运营+全球化传播”的策略,正逐渐让中国动画在海外市场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总台央视记者 俞悦 魏帮军 姚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