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11月10日文章,原题:欢迎来到新的“多元世”时代 科技进步、互联互通、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等领域快速变革,彼此之间发生融合,引发万事万物相互交织的爆炸式增长——无论哪个领域,二元系统似乎都在向多元系统让路。人工智能正飞速迈向“博学通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正演变为“多元危机”,地缘政治化作“多中心”和“多元关系”的联盟,曾经的二元贸易分散为“多元经济”的供应链网络,而我们的社会也正日益形成更加多元的社群……欢迎来到“多元世”时代!
博学AI超越想象
ChatGPT问世后,超级计算机设计师蒙迪向笔者解释了“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这场革命旨在创造“博学通用人工智能”,它能够比任何人都更好地掌握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哲学、音乐、文学和运动,并在所有这些学科领域进行高维推理,且这种推理能力远超人类,从而产生人类无法企及的突破性洞见。尽管一些怀疑论者认为这一想法是天方夜谭,但包括蒙迪在内的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认知的大变革:我们正从0和1的编程技术(只能反映编写程序之人的智力极限)转向博学的通用人工智能。你只需向它描述你想要的结果,它就能融合自身的洞察力、创造力和广博的知识来解决所有问题。蒙迪认为,我们正在改变认知边界,从人类能够想象和编程的内容,转向计算机能够自主发现、想象和设计的广袤空间。这是所有人工智能阶段性转变的开端。
动态贸易编织网络
18世纪,亚当·斯密阐述贸易的基本原则时,他设想了一个相对简单的二元关系世界:我生产奶酪,你酿造葡萄酒,各司其职,我们最终都能从中受益。这一洞见具有革命性意义,至今仍是我们认为贸易可以实现双赢的基石。
但当今经济不再主要建立于边界清晰、产业自足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单一商品双边贸易之上。牛津马丁学院新经济思维研究所执行主任埃里克·贝恩霍克认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进行贸易,这是由知识、技术和信任构成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网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今大多数贸易都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全球供应链目前“约占国际贸易的70%,因为服务、原材料、零部件经常跨境流动”。这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产品在一个国家设计,零部件来自多个其他国家,又在另一个国家组装。
在多元经济时代,“更强大的引擎是知识的共享”。当知识和能力汇聚一堂,我们就能以更快、更便宜的方式制造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产品。在理想状态下,世界不再遵循“我的成品换你的成品”这种模式。它运行于建立在信任而非霸凌基础上的21世纪协作网络之上。
相互依存成为必选项
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也远非以往简单的二元对立,不再是“你与我的战线”,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混合型攻击”,战线已经变得多元化。如今,世界变成一场自由混战的方阵舞,各方势力不断变换。
气候领域也如此。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一直在关注新冠疫情以及俄乌冲突这类貌似单一的危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多重危机,层层叠加的环境危机又是如何突破“地球边界”的。这些都是休戚相关的生命支持系统,影响着气候的稳定性以及海洋、森林和土壤的健康,我们需要维护它们,以保障人类安全和自然界的韧性。
罗克斯特伦认为,首先,人类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的规模正在削弱自然系统的韧性,加剧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其次,不同经济体和社会系统之间日益增强的联系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可以迅速蔓延到其他地方,而不受国界限制。在“多元世”时代,最具适应性、韧性和生产力的社群将是那些能够跨越各种议题组建的动态联盟社群,我称之为复杂适应性联盟。这些联盟将企业、劳工、政府、监管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聚集在一起,通过综合协作而非相互抵抗来解决问题。这是快速行动和取得成果的唯一途径。“相互依存是我们的必选项,”商业哲学家、社会发展研究所创始人多夫·塞德曼说,“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是我们生存的必然。我们要么建立健康的相互依存关系,一荣俱荣;要么忍受不健康的关系,一损俱损。”(作者托马斯·L·弗里德曼,王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