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巴西特派记者 时元皓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当地时间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开幕。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本次大会重点之一是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按照《巴黎协定》,各国需在今年提交新一轮、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领导人不久前郑重宣布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坚定决心和最大努力。一直以来,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实干家。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6.8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装机容量目标。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热情”却在消退。COP30主席多拉戈表示,当富裕国家失去应对气候危机的热情之际,中国在清洁能源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上正迅速崛起,那些(富裕)国家应该学习中国的做法,而不是抱怨“被超越”。他称赞中国的行动正在提供一个“惠及所有国家的解决方案”。

“落实行动的大会”
10日上午,COP30主席多拉戈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多边主义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道路,希望大会能够推动气候行动融入经济活动、创造就业,成为一场“真正落实行动的大会”。
路透社11日称,这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视为国际社会从制定脱碳目标转向实现脱碳目标的契机。尽管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气候变化议题受到当前地缘政治议程的影响,但它仍然发出一个信号:世界应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本次大会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国家自主贡献是《巴黎协定》的核心机制,今年是各国提交的关键节点。《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斯蒂尔10日在开幕式上表示,综合最近几天收到的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数据,预计到2035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下降12%。斯蒂尔说:“落实《巴黎协定》正在取得切实进展,我们正在扭转全球变暖排放曲线的趋势——这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严峻,未来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并肩作战。”
英国《卫报》称,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热情不足”,COP30主席多拉戈表示:“某种程度上,全球北方(指西方国家)热情的下降,正说明全球南方在前进。这并非始于今年,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多拉戈说,这得益于中国让太阳能板变得更便宜、更具竞争力。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这是件好事”。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智库中心副主任杨秀1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在用行动书写答案:从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到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从“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步伐。在国内,中国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扎扎实实落实各个阶段的目标承诺,说到做到;在国际上,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绿色公共产品。
“减排规模和转型幅度世所罕见”
印度《印刷报》11日称,COP30大会有两件事格外引人注目——美国联邦政府代表的缺席和中国的角色成为焦点。中国派出了由30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并在大会前公布了新的减排目标,这些都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与会多国代表和专家都认可中国在推动减排行动方面日益增长的务实作用。多国代表乘坐中国的电动汽车抵达大会现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称赞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关键引领者”。印度德里大学副教授拉吉夫称:“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转折点——气候谈判一直由西方规范和价值观主导,但现在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中国气候领导力的开端。”印度希夫·纳达尔大学学者雅各布表示:“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理性、科学的态度。他们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无视证据否认气候变化。”
中国是今年少数几个在COP30召开前公布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国家之一。10日上午,大会中国角举行了首场边会“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边会上表示,大部分发达国家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到现在,时间跨度20年到50年不等。中国此次承诺的下降幅度和绝对量都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同期水平。中方还提出了有雄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即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他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尚未达峰的阶段考虑碳减排目标,是“两步并作一步走”,难度很大,减排规模和转型幅度世所罕见。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斯蒂尔在边会上表示,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中国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种精神可以在中国的“双碳”目标中看到,这一愿景的实践也能在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中感受到。
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哈特说,中国不仅推动了绿色能源革命,更向世界展示绿色能源革命如何深刻改善人们的生活。相信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领导力将发挥关键作用。
许多西方媒体也称赞中国对全球减排的贡献。《纽约时报》称,在美国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欧洲难以实现绿色愿景之际,一个令人意外的转变正在占全球人口多数的多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发生:巴西、印度、越南等国正加速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埃塞俄比亚、尼泊尔等较贫穷国家则跳过燃油车,直接迈向电动汽车;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计划建设首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厂;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近年来已实现半数以上公交车电动化……推动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超级大国——中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正在以不同以往的角色采取行动。”多拉戈说,是中国绿色能源产品价格快速下降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
“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美国唯一的存在迹象是一把空椅子。”美联社11日感慨称,近来一系列极端天气灾害在世界各地出现:牙买加的飓风、巴西的致命龙卷风、非洲的干旱和野火、亚洲的台风。在此背景下,环保人士利用一把空椅子强调美国——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和主要排放国——缺席此次大会。不过,多数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机构仍然在采取行动,他们呼吁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尼日利亚《今日商务》11日称,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但其后果却极不均衡。小岛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极小,却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在COP30大会上,“气候正义”和“共同责任”的口号再次响起。报道称,这是把承诺转化为行动的机会。历史评判一个国家,不看它说了什么,而看它拯救了多少生命。
杨秀说,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各国必须同舟共济,携手应对。然而,国际社会在地缘政治上的分歧日益加剧,气候变化领域也出现了不同的立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欧盟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发达国家未能如期履行援助资金承诺等问题,给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蒙上了阴影。与此同时,中国通过积极务实的行动力以及与其他各国建设性的气候合作,发挥“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作用,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注入力量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