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11月9日文章,原题:美国正在输掉全球青少年争夺战 冷战时期,流行文化是美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0年,美国中情局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资助了文化自由大会。该组织巅峰时期在35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并在表面上支持新兴艺术家,因为他们相信推广美国文化能够削弱外国政府的影响力。美国在面向青少年的这场文化战中取得了某种胜利。1991年,美国金属乐队在莫斯科图申诺机场举办的演唱会吸引了大批观众。然而,如今,美国文化影响力正急剧衰退,美国作为全球“酷文化”典范的形象正在削弱。最直观的证据可以在加拿大看到。
“加拿大人正在改变他们的文化习惯”
今年9月,特朗普在联合国称美国是“世界上最火热的国家”。但如果自己说自己很火,那你可能并不是真的火。除了美国教育和科研能力等硬实力的衰退,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全球文化主导地位也在进一步减弱。
长期以来,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流行文化边界几乎是模糊的。詹姆斯·卡梅隆、吉姆·凯瑞等很多加拿大导演和演员在好莱坞取得了成功。加拿大本土电视剧《富家穷路》和《金氏便利店》也吸引了大量美国观众。几十年来,讲英语的加拿大人的文化生活与美国人几乎没有差别。考虑到美国文化产业规模大,两国地理邻近、共享语言,以及拥有直到最近的共同价值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必然的。
然而,美国政府近来通过毫无意义且充满敌意的贸易战,以及“吞并加拿大”的言论,破坏了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如今,加拿大人开始抵制美国旅游和美国商品,包括美国的文化产品。全国各地商店橱窗中随处可见的“买加拿大货”等标语,体现了该国对本土文化的拥抱,以及对美国文化的拒绝。据加拿大最大连锁书店英迪格统计,加拿大作家的作品销量比去年增长了25%。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流媒体平台观看时长同比增长了34%。加拿大《环球邮报》称,“加拿大人正在切实地改变他们的文化习惯。”今年在加拿大观看美国超级碗比赛的平均收视率较上一季下降了15%。
青少年的卧室里不再贴满美国艺人的海报
从摇滚乐到嘻哈文化等那些常被视为反主流和颠覆性的美国文化可以看出,美国“酷文化”对外国的吸引力几乎从未减弱。但不幸的是,目前全球对美国文化出口的抵制正值美国创意产业最脆弱的时期。过去20年,美国在全球电影票房的份额从92%下降到66%。美国音乐也在衰退。截至2023年,在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上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艺术家中,有一半以上来自非英语国家。
全球青少年的卧室里不再贴满美国艺人的海报,美国青少年的卧室亦是如此。韩国的国家主导文化模式培育了电视节目和流行艺人成功的环境,并将其视为软实力和文化出口的载体。各国正提供对好莱坞产品和美国流行音乐的强力替代。
全球文化仍在繁荣
还有一种更微妙的侵蚀力量:对许多外国观察者而言,美国正逐渐失去吸引力,无论是作为文化理想还是作为追求目标。美国的叙事变得支离破碎,品牌形象也在受损。连代表真理、公正和美国精神的“超人”,也难再象征美国价值。在全球视野下,美国自由如今成了自我讽刺——自由受制于戴着面具的执法人员。开放感已荡然无存。
尽管边界可能收紧,文化交流的路依旧开放,全球文化仍在繁荣。今天的青少年卧室被多样性征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鱿鱼游戏》在电视上播放,华裔女歌手在孩子们的耳机里唱歌,韩国偶像团体的海报贴在青少年的卧室里。西班牙歌手罗莎莉亚的新专辑《Lux》,歌词甚至包含13种语言。(作者斯蒂芬·马尔奇,朱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