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当“防洪工程”变成政治导火线,中国企业,又一次站在了菲律宾舆论的暴风眼里。
这次被点名的,不是通信公司,也不是赌场,而是那家在东南亚修过无数港口、桥梁的老牌中企——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CHEC)。
菲议员怒斥:“假防洪、真采砂?”
菲律宾众议员 莱拉·德利马(Leila de Lima) 近日在国会公开点名中国港湾,指控其在 三描礼士省(Zambales) 的防洪整治项目“名为防洪,实为采砂牟利”。
她声称,这项工程可能破坏生态、侵蚀河道、侵犯劳工权益,要求国会立刻展开调查。
更夸张的是,她甚至提出:“若确认违规,将考虑全面禁止中资企业参与菲律宾的采砂与整治工程。”
一句“全面封杀中企”,立刻在菲律宾社交媒体上掀起波澜。但问题是——这真的是“环保行动”?还是又一场“政治表演”?
“防洪整治”,怎么突然变成“采砂风暴”?
事情要从三描礼士省说起。这座省份地处中吕宋,河道频繁泛滥,洪水问题长期困扰当地民众。为了防灾,政府曾批准多家承包商进行“河道清淤、防洪整治”项目。
然而就在工程如火如荼进行时,德利马突然出面指控——“中国港湾在挖砂,不是在防洪。”
她递交第424号国会决议案,要求彻查项目是否遵守环境与劳工法规。
看似是一次“为民请命”的质疑,但在菲律宾政坛,这类动作,往往不止关乎环保。
熟悉的剧本:反中政治秀,换个壳又上演了
要理解这场风波,得先认识这位议员。莱拉·德利马,前司法部长、长期反对杜特尔特阵营人物,也是菲律宾政坛最知名的“反中派”之一。
从早年的电信项目,到港口、基建,再到现在的防洪整治——几乎只要项目里有“中国”两个字,她就会跳出来质疑:“影响主权”、“损害利益”、“剥削资源”……
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早已成了政治套路。因为在菲律宾,反中,不仅是一种立场,更是一种政治筹码。
“环保口号”背后,是政治与利益的博弈
防洪工程本是民生工程,但在菲政坛,它常被包装成“国家议题”。谁喊得更激烈,谁就能在媒体上刷存在感。
这次的所谓“采砂丑闻”,其实牵动的不只是环保,而是中菲关系、工程利益、选举话语权的三重交织。
毕竟,掌握“反中话题”,就等于掌握了舆论焦点。而一旦被贴上“中企违规”的标签,无论真相如何,社会印象已经被定格。
对在菲华人来说,这事不是“政治新闻”,而是现实提醒
别以为这只是政客炒作。一旦舆论开始攻击中企,后果往往是连锁反应——相关项目可能被叫停;中方工程师签证、居留审核更严格;当地人对“中企+华人”的印象更加负面。
过去几年,每一次“反中风波”背后,都有人默默中枪。被停工的工地、被误查的员工、被拒签的技术人员……表面是政治操作,实际上影响的,却是真实生活。
“封杀中企”?菲经济真承受得起吗?
根据菲律宾财政部数据显示,中资企业参与的公路、桥梁、港口、防洪及铁路项目,占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总量的 30%以上。
没有这些中企的技术与设备,许多项目根本无法推进。
因此,所谓“全面封杀”,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喊得响,做不到。
但危险的是——这种舆论风向,会让更多中企不敢再投标,让在菲华人陷入更高的“身份风险”。
政治风暴未必真来,但“反中风向”正在变冷
一纸议案,不会让中国企业立刻撤出菲律宾,但它揭示出一个信号——中菲合作的信任赤字正在扩大。
在社交媒体、国会发言、地方议题中,“中国”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方便被利用”的标签。
有人拿它做文章、赚选票、刷舆论热度;而真正承担后果的,却往往是那些在菲务工、经商、生活的普通中国人。
希望有一天,“合作”能重新比“操弄”更有价值,“理性”能比“立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