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视频丨阿特拉斯长啥样?观测到有多难?揭秘天问一号“惊鸿一瞥”
2025-11-6 11:05
环球报
537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近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功观测到一颗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彗星——阿特拉斯(3I/ATLAS)。这是人类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推测年龄约30亿至110亿年,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

天外来客:

打开太阳系外科学奥秘的钥匙

阿特拉斯是人类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天然的稀缺性使它在被发现之初就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刘建军:它就是太阳系的天外来客。它非常稀缺,从太阳系之外来的只有三颗,第一颗是2017年发现的,奥陌陌可能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就是2019年发现的,这是第三颗从太阳系外来的。

科研团队通过对天问一号获取图像分析后发现,不仅可以看清阿特拉斯的彗核,还能够看到彗尾,也就是这颗星体明亮的尾部延伸部分。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刘建军:我们看到彗尾很大,几千公里,所以目前来看,彗尾里面很有可能有水冰和二氧化碳这些成分,这是需要去确认的。

由于阿特拉斯的天外来客独特身份,也就意味着它所携带的每一粒尘埃、每一滴冰晶,都不同于太阳系。而通过对比它与太阳系彗星的成分差异,就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的起源等相关问题。

太阳系停留时间短 观测难度大

机会难得,但想要观测到这颗星际天体却并不容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阿特拉斯在太阳系停留的时间非常有限,不仅观测的时间紧任务重,这颗天体自身的独特性也给观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基于阿特拉斯特殊的轨道,它在9月至11月期间距离太阳最近,随后逐渐远离太阳系。但在这个时间段,地球、太阳和天体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导致地球上的设备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观测。为此,我国科研团队选择了正在执行火星任务的天问一号环绕器进行观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问一号做好了准备,但阿特拉斯又给出了好几道难题。首先就是距离远,这颗星际天体距离火星大概有3000万公里,相当于地月距离的70多倍,并且它的体积较小,想要拍到它,挑战极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刘建军:它的彗核直径大概只有5.6公里,它速度快,大概能够达到每秒58公里。

由于阿特拉斯和天问一号的飞行速度都很快,因此两个处在高速运动中的物体,想要拍摄到另一方的清晰图像,就对相机的要求非常高,这也就是天问一号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刘建军:每秒86公里相对速度,需要光学的相机一直指向它,姿态的控制要非常稳定,所以对平台的控制精度的要求就比较高。

刘建军介绍,在克服了距离远、体积小、速度快的难题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一道难题就是阿特拉斯的亮度非常低,想要在黑暗的宇宙当中给它拍照,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尽可能拍摄到阿特拉斯的清晰图像,科研团队将天问一号环绕器上搭载相机的曝光调整到了极限值。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刘建军:通常我们对火星的拍照可能都是毫秒的曝光时间,我们对这种暗弱的天体拍照,采用了1.34秒的曝光时间,每间隔1.5秒来进行拍摄,所以能够获取这些暗弱天体的信息。

团队协同作战

拼出星际天体完整信息

此次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观测星际天体,是由多个团队协作、互相配合,最终才得到了这些宝贵的观测图像。

由于天问一号环绕器与地球的距离很远,所以想要有效调动它,要克服延时等多项阻碍。不仅如此,由于对于阿特拉斯所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有效的拍摄时间较短,为此,在形成观测计划后,位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团队,就提前对天问一号的各项载荷状态进行了检查,并同步对阿特拉斯的轨道精度等进行测算。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刘少然:通过计算天问一号的精确轨道,以及结合阿特拉斯星体的轨道,最后得出了相对位置关系,给出了最终的精确的拍摄指向。

在掌握了阿特拉斯的基本信息之后,科学家团队需要针对此次观测试验提出具体的拍摄需求,再由飞行控制团队来执行。尽管流程看似简单,但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为此,两个团队在正式拍摄之前进行了两次演练,确保所有观测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最终,在两个团队的配合之下,成功获取了阿特拉斯的观测图像,让我们对这颗星际天体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而这次的成功,也让处于拓展任务阶段的天问一号收获了意外之喜。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刘少然:对于我们来说也确实是意外收获,突破了我们用地面望远镜和设备观测的局限,我们用地面的设备去观测它,效果还是差很多的,因为用火星环绕去拍摄,距离会缩短9倍。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徐静 陶嘉树)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