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开幕。在本届进博会上,共有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出。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包括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涵道穿戴式载人飞行器在内的多型装备的亮相,集中展示了我国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成果。
全球首款带舵面式涵道飞行器展出
在本届进博会的技术装备展区,一款颇具科幻感的单人穿戴式飞行器成为“吸睛神器”。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款由杭州智元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单人飞行器是全球首款带舵面式涵道飞行器,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1000米,续航时长约20分钟,最高时速80公里,还能承载100公斤的重量。

“和传统螺旋桨相比,我们的涵道设计不仅动力更可靠、噪音更低,在悬停时的气动效率也更有优势。”智元研究院副总经理刘珂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在操作上,目前这款飞行器采用地面站辅助控制,作业人员只需简易操作,就能实现空中悬浮、解放双手。作为一款低空载人飞行器,其安全性自然是重中之重。刘珂介绍称,这款带舵面式涵道飞行器的外围采用一体化环状结构,能有效避免人员与桨叶直接接触,大大提升了飞行安全性。
“这款带舵面式涵道飞行器能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发挥重要作用。”刘珂介绍称,该飞行器非常适合消防救援、海警登船、高空作业甚至景区观光等多种场景。
全球首个“安保”机器人亮相
在本届进博会上,各式各样机器人的亮相展现了产业新赛道,让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更加具象化。例如在技术装备展区内,一款名为AEON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不需要编程和培训,仅需AR(增强现实)操作就可轻松操控,代替工人高效完成繁琐的车辆制造工作。

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创新院”)参展的三款人形机器人则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现场演示,吸引许多观众驻足观看。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创新院展出的三款人形机器人为伏羲机器人、伏羲Lite机器人以及安保机器人。伏羲机器人整机高180厘米,重85公斤,能够适应复杂环境中“摸爬滚打”的多模态机动需求,后续可重点面向巡逻值守、安防安保等特种场景开展部署应用。
“伏羲机器人的作业能力极强,它依托具身智能技术架构,大脑模型精准解析自然指令,实现无缝交互,小脑模型驱动机器人如真人般自然流畅运动,全身关节协同稳定,动态环境适应力显著提升。”创新院技术人员梁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伏羲的6自由度灵巧手,能够完成从抓取到放置的精准操作,动作轻柔可靠。未来,伏羲将深耕特种行业和工业领域,持续优化具身智能系统,让机器人真正实现“懂你所言、行你所需”,推动高动态、高精度场景的可靠应用,促进智能作业的自然化与规模化落地。
而同步展出的伏羲Lite人形机器人,则是一款面向具身智能时代的高集成自主系统平台。在现场演示环节中,伏羲Lite人形机器人通过全自主导航至讲解点,同时同步输出语音、表情与动作,实现高密度人流下的稳定、沉浸式导览服务。它还可以开启语音交互,智能对答,与人类进行“亲密接触”。
此外,在创新院的展台还展出了一款手持盾牌挥舞刺棍的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就是创新院推出的全球首个具备安保防暴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梁健介绍称,这款机器人专为复杂环境下的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而设计,它具备强大的动态平衡与全身协调能力,感知头集成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模态传感系统,可在瞬息变化的环境中实时识别威胁,并自主做出防御与控制决策,能在突发安保场景中迅速进入防护状态。
梁健介绍称,“今天在现场我们展示的是专为安防场景打造的防暴动作,通过模仿防暴人员在高风险环境下完成防御、规避与制伏等一系列动作,展现人形机器人在安保防暴领域的全新能力。未来,安保机器人将与人类并肩作战,守护家园安全。”
在技术装备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行业级四足机器人则实现了国内机器狗产品的重大升级。
该公司产品经理吴旭峰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这款名为“天狼”的机器狗根据前期真实使用数据,进行了针对性优化提升。“天狼”经历的快速变温、盐雾、防水等环境适应性测试,振动、冲击等机械可靠性测试,对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能有效提升其在高原、海岛等特殊环境下,应对复杂环境和气候挑战的能力,始终保持业务稳定执行。“天狼”还具备更强悍性能,更持久续航,更强大机动能力,更开放的底层接口。
外骨骼产品将服务“银发经济”
本届进博会上,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体育经济、汽车文旅成为参展的新题材。其中,以技术赋能新业态的发展是一大看点。在技术装备馆内,针对养老助行、高风险作业、助残扶助等实际需求,多款已逐步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外骨骼产品集中亮相。
在智元研究院的展台内,一款名为“踏山”的髋部助行外骨骼为养老助行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踏山”融合了AI步态预测和自适应力矩技术,能智能识别平地、斜坡、楼梯等12类复杂地形,预判准确率高达99.2%。
“该款外骨骼整机重量只有2.7公斤,续航4小时,助力行走最远可达25公里。这款产品目前已在杭州灵山景区、一些养老机构等场景试点应用,并收到了来自全国50多座城市以及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合作意向。” 刘珂介绍称。此外,同步展出的名为“卸山”的轻量型无源下肢外骨骼和名为“搬山”的腰部搬运外骨骼,则拓展了人体机能的新边界。
据了解,“卸山”采用仿生设计,能将肩背部的负载重量直接传导到地面,有效减轻肌肉疲劳。它自重仅3.5公斤,却能支撑最高50公斤的负载,降低肩部压力70%、腿部压力30%。贴合部位使用亲肤面料与仿生曲面,关节也做了灵活优化,穿戴舒适,下蹲、坐下、抬腿等动作都能轻松完成。
而“搬山”则专为物流、采矿、工业搬运等高强度场景设计。刘珂介绍称,“搬山”能通过动态助力帮使用者承担30公斤的负载,腰背负担下降50%。它内置多维传感器与智能算法,可实时感知人体动作意图,自动适配“搬运”与“行走”两种模式。模块化设计还支持更换不同抓手,非常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