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東盟峰會上的雜音從何而來
2025-10-31 02:35
菲律宾商报
844

丁鐸(中國南海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47屆東盟峰會及系列會議10月28日落下帷幕。此次峰會匯聚了東南亞及其他地區領導人,討論內容涵蓋從經濟復甦到區域安全等諸多議題。

作為東道主,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傳遞了明確信息:東盟希望自主處理自身事務,不受外部勢力指手畫腳。這種情緒道出了峰會潛在的精神內核——即在日益增長的全球壓力下,渴望團結與自主。

儘管懷有這些願景,南海問題依然在討論中若隱若現。這並非源于東盟內部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而是某些方面刻意放大裂痕的結果。南海問題並非中國與東盟之間全面的衝突。相反,中國與大多數東盟國家擁有一個共同目標:維護和平與穩定。

部分西方媒體對峰會的報道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它們緊盯南海問題,將其塑造成東盟與中國對立的焦點爭端。這並非中立報道,而是一種精心算計的敘事,意在煽動分裂認知。

通過不斷將南海問題注入每一篇峰會報道,這些媒體旨在侵蝕中國與東盟數十年間建立起來的信任。它們無視維持海域平靜的靜默外交,反而放大不和諧音,以製造一個更吸引人眼球的議程:將中國描繪成零和博弈中的侵略者。

此番敘事推動的核心人物是菲律濱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他再次利用多邊舞台炒作南海問題。在東盟-美國峰會期間,馬科斯就對所謂中國在南海的“危險航行”和“脅迫行動”表示“深切關注”。

這並非微妙的外交辭令,而是對“中國威脅論”的變相炒作。馬科斯已慣于利用東盟峰會平台散播不滿,試圖將整個區域組織拉入其陣營。他將其具體主張包裹在區域團結的辭令之中,旨在將海上摩擦重新包裝成東盟的集體立場。

這看似是一步“巧棋”:借助峰會的聲望向鄰國施壓,並博取美國等大國的同情。這既是一面服務于菲國內政治鬥爭的盾牌,也是一件用來攻擊中國的話語武器,但其他東盟成員國早已看穿這一伎倆:一國之私見不應成為區域組織的共同宣言。馬科斯的做法非但無助于區域團結,反而使菲律濱陷入孤立。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以鷹派立場著稱的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也在其任職後的外交首秀上,展現出其介入南海事務的強烈意願。

峰會期間,她與馬科斯同步立場,在南海問題上唱和。在雙邊會晤中,雙方承諾強化海上安全和軍事合作,這一切都冠以“自由開放的印太”之名。高市對南海所謂“軍事化與脅迫活動”表示擔憂,甚至提及東海問題,實指中國在釣魚島周邊的巡航。她誓言加強海上安全合作,表明日本對菲外交將更深入地投入美日菲聯盟體系,以對抗其所認為的來自“北京的威脅”。這種急切心態背後是對歷史的刻意遺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東南亞包括菲律濱、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多地施暴,其在南海領土問題上同樣有著極不光彩的歷史。

當然,值得期待的進展是關于“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但要使其發揮作用,未來“準則”必須建立在基本共識之上。

從國際法視角看,若“準則”獲得約束力,則不能容忍雙重標準——所有當事方平等,無一例外。規則必須約束所有各方,否則形同虛設。即便作為不具約束力的政治文件,它也應顧及各方關切,確保無一國家感到被邊緣化。歸根結底,“準則”體現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共同意志——是克制與合作的共同表達。磋商不能蛻變為某一國家自私索取的清單,也不能成為美國、日本等外部勢力干預的後門。

峰會結束後,美國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開展飛行訓練,此舉與特朗普總統訪問馬來西亞的時間相契合,無疑是一種不那麼含蓄同時也不那麼成功的武力展示。這是偽裝成關切的脅迫行為,與東盟和平優先的氛圍格格不入,也損耗著華盛頓的道義資本。當然,受損的還有軍事資產。

這些舉動暴露了更深層次的裂痕。

美軍是南海“闖蕩”的領頭羊——自2016年所謂“仲裁裁決”發佈以來,已進行逾百次“航行自由”行動,外加無休止的演習,增加了碰撞風險並妨礙民用船隻。近期美軍航母事故頻發,凸顯了其壓力:維護倉促、人員疲憊、指揮鏈故障。這不僅是技術故障,更是過度擴張的代價,將體系推向崩潰邊緣。

中國作為最大的沿海國,有理由將這些行動視為威脅並保持警惕——通過巡航、反制措施予以回應。另一方面,中國在處理南海問題上穩健的舉措與美國耀武揚威形成鮮明對比,提醒各方和平穩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第47屆峰會的標誌並非是圍繞南海的爭論,而是東盟自主前行的決心。中國與東盟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方面的共同立場完全能夠經受住考驗。馬科斯的小聰明、菲律濱的作秀以及域外國家的應和或能博得一時關注,但無法改寫南海地區和平、友好、合作的歷史劇本。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