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每当仰望星空,便与您重逢”——杨振宁先生缅怀室见闻
2025-10-20 08:49
环球报
912

10月的清华园,天高云淡。19日一早,一座外墙覆满藤蔓的三层小楼前,就排起了蜿蜒的长龙。人们身着素衣、面色肃穆,静静地、静静地伫立着,缓缓向前移动。不断有人加入进来,队伍越来越长,一眼望不到头……

他们是来送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这座小楼是清华大学科学馆,杨先生倾注心血打造的学术高地——高等研究院便位于此。杨先生于10月18日逝世后,清华大学在楼内119室设立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各界相关人士吊唁,为期7天。

秋风轻拂过缅怀室入口。侧墙上,一张张照片静静悬挂,串联起杨先生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人们放缓脚步,每人从桌上拿起一枝菊花,准备献给先生。花瓣上沁着的凉意,似是凝住的哀思。墙边桌上,两本厚重的签名簿铺展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吊唁者的名字。

朴素无华的缅怀室里,黄白色菊花几乎铺满了整个房间。墙上正中的黑色相框里,杨振宁先生面带微笑,目光仍如往昔般睿智,注视着前方。

人们接连不断地有序进入,在先生遗像前久久凝眸、深深鞠躬。一位头发半白的老教授,特意摘下帽子、脱下大衣,抬手扶了扶眼镜,眼眶渐渐泛红。一对年轻夫妻翕动嘴唇,似乎对杨先生说着什么,肩膀不住地微微颤抖……

“18日中午,温暖的阳光照进病房,等我们陆续赶到医院时,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一如往日般从容。”望着送别的人群,杨振宁的学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哽咽难言,“这里曾是先生父亲的办公室。他年少时,一定常在这走廊里跑来跑去;现在,又在这里被思念的菊花簇拥……先生!请您放心,我们一定继承您的遗志,做纯粹的科学家、坚定的爱国者!”

白发苍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颤巍巍地走出缅怀室。“杨先生一直主张高等研究院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有一批潜心做学问的年轻人,还要有一流的师资。清华历来提倡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杨先生正是这样的典范。”他感慨万端地说。

“能追随先生学习,受益终身。最大的收获并非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甄选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他教会我,什么是真正值得做的课题,如何塑造学术品位与判断力。”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汪忠匆匆赶到缅怀室,眼里透出浓浓的悲伤,“先生曾多次就一个学术方向为我点拨,我在后来完成的文章中很自然地署上了他的名字。先生却坚定地拒绝了,说自己并没有参与具体计算,不能掠美,并鼓励我继续深入下去。这种严于律己、奖掖后学的襟怀,我永世难忘。”

“虽不曾有幸与杨先生朝夕相处,但他强调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八个字,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烙印,时刻激励着我甘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地做学问。”高研院博士生王鹤然说。

在高研院博士生陈雪看来,杨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中,最触动她的是一个“真”字:“做人,要率真无畏,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治学,也要真诚无畏,勇于挑战权威定论。这份对‘真’的坚守,是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暮色渐浓,涌进缅怀室的人却越来越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才结束实验的研究生、两鬓斑白的老校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将沉甸甸的哀思化作奋发的誓言。

追忆,何止于这方小小的缅怀室。在清华园之外,还有更厚重的敬意在集聚——

西子湖畔,西湖大学湖心讲堂活动开场前,全体为先生肃立默哀;

江淮沃野,杨振宁陈列馆内,人们自发在先生的半身雕塑前鞠躬悼念;

社交平台的留言区、科学论坛的悼念帖中,众多素未谋面的后辈写下心声:“是您的名字,让‘科学家’三个字在我心中变得具体”“您用一生,完美诠释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每当仰望星空,便与您重逢”……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10月20日 01版)记者 邓晖 通讯员 周广臻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