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之一:让世界看到中国学的独特魅力
2025-10-17 07:06
环球报
311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徐刘刘 张冬瑾 姜李 李予澈 董凤】编者的话:10月14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约5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同为推进中国学发展、推动文明互鉴贡献学者力量。在大会召开之际,《环球时报》“海外看中国”工作室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推出“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第一期邀请5位中外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他们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主任尹汉超、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与伊朗国家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纳思霖。

如何“跳出中国看中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的著作《中国与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被广泛视作西方中国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在访谈中,他表示这本书主要是撰写欧洲和中国早期哲学和宗教的交流情况,推动中欧重新回到平等对话原点。他在书中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历史经验来告诉欧洲,应以文明互鉴增进交流和理解,并避免冲突。

张西平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任何民族史都不再由本民族独家语言书写,因为历史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西方汉学经历了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三个阶段。”当代汉学和中国学兴起后,纽约、伦敦、巴黎的汉学家开始用英文、法文来研究中国。因此,汉学研究、海外中国学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学术已经是世界性学术。

展望未来的中国学研究,如何从“从局部看中国”“就中国论中国”,逐步走向“跳出中国看中国”呢?张西平引用梁启超的话说:“在中国研究中国,在亚洲研究中国,在世界研究中国。”他表示,“中华文明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性价值,但也有特殊性,比如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这与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张的‘国家是单一民族为主体’的提法不一样。”所以,想要全面了解中国,一定要将长时段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

作为美国最知名的汉学家,费正清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冲击—反应”论,即中国受到外部影响而发展。但他的学生柯文不同意他的观点,提出从中国内部视角出发,关注本土因素与能动性。张西平提到,从晚明张居正改革以后,中国就开始实行以白银为国家货币的经济制度,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李伯重的著作《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认为,中国自身现代化过程源自持续的内生性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慢于欧洲。“中国自身的内生动力是很强的,不能说中国的发展是完全停滞的,这是西方19世纪对中国的错误理解。”他表示,中国当下的国家体制与历史上的大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了解自秦以来郡县制的建立以及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大一统的国家管理,就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国家形态。

张西平说,在研究中国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走出当前西方对中国的不客观描述。“汉学家有别于一些西方政治家,是非常好的沟通桥梁,他们从知识论上承认中国历史文化多样性。”他希望有更多全球南方国家的年轻学者到中国来学习,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共同完善中国学研究。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儒家价值观”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的研究领域是儒家哲学。他曾提出一个观点:儒家哲学中“成己成物”、“成人”与“成仁”串联起一个动态的“为人”过程,并称此概念为“human becomings”(成为人)。这一概念与古希腊哲学中将人视为既定存在的 “human beings”(作为人)有根本区别。相较于西方传统,安乐哲认为,中国哲学能为人带来一些不同的启发。

安乐哲表示,在古典希腊哲学中,我们生而为人,无法脱离这一本质身份。而在中国儒家哲学里,我们生于层层嵌套的家庭叙事脉络之中,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内化与实践,才得以“成人”。“中国儒家思想所构建的是一种生态。在其中,万物皆通过与他者的关联而得以共生共荣,正所谓‘一多不分’。”(‘一’与‘多’互为依存、浑然一体的关系,强调万物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编者注)他认为,“仁”是阐明此理最精微的一个概念,其所代表的并非利他或利己,而是一种深刻的共生成就:邻人之善即自身之善——“己欲立而立人”。

安乐哲认为,当今世界需要儒家价值观:无论作为个体、集体还是主权国家,我们都是命运与共的整体。“儒家价值观告诉我们:没有哪一方能独自解决全球性问题,同舟共济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安乐哲称,这也最终将把人们引向一个理想的优化共生体系。

中国文化对海外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方面。伊朗国家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纳思霖在访谈中提到,细密画在伊朗是最重要的一个文化元素。“中国艺术对细密画最大的影响要追溯到元朝。”纳思霖举例称,中国画家比较喜欢自然元素,在伊朗的细密画中可以看到自然元素。纳思霖表示,“每个地方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这些文明进行了艺术交流”。

“我的中国学之路从罗马开始”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出身的学者,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主任尹汉超一直从事海外中国问题研究工作。谈到“从中国看世界”,尹汉超以自己对“罗马”的概念说起。“正如我在《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学:1909-1949》后记中所写:直到我初中毕业,‘罗马’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而从大学之后,尹汉超对历史学不再满足于按时间顺序罗列史实、人物,而是致力于一种整体性的理解。“它让我们学会通过历史来理解自身,反思当下,并运用这种深远的眼光,去回应我们此时此刻所关切的、关于过去与现在的种种问题。”

尹汉超表示,从中国看世界,既要看清自身文明的独特性,也要读懂其他文明的“文化基因”源自何处,“通俗点讲,我们不仅要看清自己脚下走过的路,也要看懂别人走过的路”。

“罗马在我人生当中的确扮演了学术生命原点的角色。”2007年,尹汉超成功申请到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的奖学金,在东方学院,第一次真切地接触到许多汉学家,如马西尼、保罗、费琳、马诺等,他们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更能以中文展开深入的学术对话。“我也参加过他们举办的学术会议,这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汉学作为一种跨文化实践的真实形态。”人们常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而尹汉超的中国学研究之路,或许恰是从罗马开始。

尹汉超希望,当有一天,源自中国实践、基于中国范式、又通过国际规范得以清晰表达的理论,能够真正影响和改变全球对中国乃至对世界本身的认知时,“世界中国学”就将升华为一个响亮的“中国学派”,“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历史责任”。

每个汉字都承载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汉学家白乐桑的新书《汉语—表意文字的王国》封面设计十分独特,融入了多个汉字元素。对此,白乐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最悠久的正规中文第二语言教育机构正是诞生在法国”。据他介绍,早在1814年,法国高等学府法兰西公学院就设立了中文教授职位,而第一任中文教授正是一名法国人,他中文名叫雷穆沙。“直到今天,汉字的独特性与魅力是很多人选择学习汉语的重要原因。”

“我本人也不例外。如果没有汉字,我今天很可能就不会在这里,也不会主修汉语。”白乐桑谈到,汉字的独特性、诗性和美学价值,对于吸引学习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具有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化符号。”

白乐桑表示,“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包含丰富的学问和文化知识,这使得汉字教学可以独立成学,而不仅仅是辅助语言的工具”。白乐桑举例称,他曾经开设汉字课程,如果按照常规拉丁字母语言教学安排几个小时就足够,但汉字课程可以延续一年甚至更久,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承载了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汉字远远超越了工具性的价值。”

“从早期法国汉学教育,到参与中文教学、国际课程以及跨学科研究,我见证了汉学和中国学在全球的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对他而言,汉学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文化桥梁。“通过汉学研究,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与美学价值,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学术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