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忍不住想,等自己老了,真正在意的或许就只有两件事:一是能多拥有些时光,也就是生命的长度;二是日子过得舒心,这便是生活的质量。近期,国新办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在本场发布会上,“预期寿命”“助餐点”“老有所为”是我在现场最为关注的三方面,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积极老龄观”与“健康老龄化”的核心。
首先,“预期寿命”是基础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了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预期寿命”数据,绝非简单的年龄数字。2024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已达79岁,其中女性更是早在2020年就突破80岁关口,这背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托底。此外,如今大家对“生命长度”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健康寿命”的向往。在本场发布会上,我特别注意到一个数据,截至2024年底,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也就是说,超六成床位具备专业照护能力,可见我们的养老服务正在更加精准、精细。
其次,如果说预期寿命是“宏观指标”,那么“助餐点”数据就是丈量晚年生活质量的“微观标尺”。“十四五”期间,全国建成老年助餐点8.6万个,每天有超过300万老年人在这些助餐点就餐。目前,老年助餐服务主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捐助”的模式运营,并且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将其纳入城市便民生活圈规划布局中,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
最后,养老既要保障“老有所养”,更要实现“老有所乐”。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进一步拓宽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为老年人更好参与经济社会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和引导老年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总之,更好地唤醒这份“银发价值”,让余热更“火热”。
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时光流转中,享受“稳稳的幸福”。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拍摄:徐乐佳(实习)
剪辑:徐乐佳(实习)
设计:汤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