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两粒救心丸,一个冷水澡!“福娃”这样从他笔下诞生
2025-10-8 19:16
环球报
261

艺术家韩美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组组长,也被称为“福娃之父”。当年,面对各方对吉祥物的不同期待,他压力大到一度“不想干了”,但责任和原则让他选择坚持。

经典的福娃形象是如何诞生的?创作过程经历了哪些曲折?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一起听他讲述福娃的创作历程。

独自熬夜创作,一晚吃两次救心丸

“福娃”就这样从他笔下诞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韩美林接到了一项沉甸甸的任务——担任吉祥物设计组组长。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背负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使命。筹备过程中,正是韩美林的坚持,让他创作出21世纪最具辨识度的“中国面孔”。

韩美林认为,应该创造出“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吉祥物”。他用上千个日夜打磨,在厚厚的画册里设计了各种早期福娃形象,比如福娃的一顶帽子,他就画了融合各民族元素的不同版本。

奥运吉祥物的形象要求面向全球、覆盖不同年龄层、兼顾文化深度,各方期待截然不同:有人希望突出厚重的传统文化符号,有人则期待更具现代设计感的简约造型,还有人则关注形象能否让孩子喜爱、让国际观众读懂。韩美林一度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

陷入僵局之时,韩美林顶住压力,“那天晚上夜里十二点,我说你们都走,我一夜把它设计出来。那晚我吃了两次救心丸,淋了一次冷水澡,早上终于设计出来,我说就是它了。没想到早上我们吃饭的时候,全桌人都说见到曙光了。”

正是经历了那个夜晚的触动,韩美林跳出刻板的表达,五个鲜活的福娃应运而生。十七年过去,福娃依然在国人的记忆里留存,韩美林说,“我感觉还不大过时,孩子还是喜欢。”

“母与子”雕塑背后

是母亲对国家的担当

在韩美林的艺术创作中,对“母爱”的表达占据了重要部分。他曾一口气创作六十多个“母与子”的雕塑,这些创作背后是母亲带给他的影响。

幼年时期,韩美林的父亲因肺结核离世,家庭的重担全落在母亲毛淑范的肩上。儿时的韩美林总觉得母亲格外忙碌:白天要洗衣做饭、照料老人和三个孩子,而夜里总在他睡熟后悄然出门……

“我们一生都没有猜透她干什么工作,她是很伟大的。伟大的母爱应该是艺术家表现的题材,所以我有一年一口气做了六十多个‘母与子’雕塑。”

在韩美林的艺术世界里,“母与子”从来不是简单的主题,除了伟大的母爱,更有生存的坚韧和对国家的担当。“我感觉应该像她一样,我到现在也是,死也不投降,就是坚持原则。”

扎根乡野间开启艺术长征

“同人民在一起”

韩美林始终坚信,只有扎根土地、贴近人民,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真谛。

“艺术大篷车”是他艺术生涯的关键行动。从1977年开始,他开着车,带领团队穿梭在祖国大地上。他探寻剪纸、面人、扎染、铜鼓、岩画等艺术形式,还帮小工厂设计作品,在各地建立工作室,培养民间艺术人才,行程超过几十万公里。

他让民间艺术重获新生,也为自己的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你只有扎根土地,才能看到真东西,我就是搞抽象的,老百姓也都喜欢,为什么?我接地气,跟老百姓在一起,亲自下去印花,同人民在一起。真正的艺术家就得扎根土地。”

走南闯北的采风过程中,韩美林也同时为艺术项目《天书》寻找素材。

他从陶瓷、青铜、龟甲、石刻残片中捡拾遗落的古文字,逐字梳理、剔除已被识读的部分,将余下的数千符号进行重新梳理、创作。韩美林在创作中没有改变古文字原有的结构根脉,而是用流畅的线条赋予它们现代艺术张力,让古老的文字焕发生机。

这项抢救、创作“天书”的“冷门”事业,韩美林坚持了五十多年。他的手被笔墨磨出了厚茧,胳膊肘也因为长时间伏案创作磨出了伤痕,一天写字十七八个小时是常事。在他的这份执着下,最终这些符号汇集成了《天书》系列,季羡林先生见后赞叹不已,提笔写下“天书”二字,笑言“连上帝都不认识,就叫天书吧”。

2021年,“纳天为书——韩美林天书艺术故宫展”开展,这些“看不懂” 的文字跳出书籍,变成了书画、雕塑、装置作品等多元作品。韩美林说:“500年以后,人们未必会记得韩美林的名字,但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会带着他的初心,一直流传下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吾家吾国》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