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从“颗粒归仓”到“代码归仓” 看丰收节里的时代变迁
2025-9-23 16:33
环球报
891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秋风送爽,五谷丰登。9月23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均而寒暑平,我们迎来了秋分,也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起源于农耕文明最深处的节日,在今天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传统农业“颗粒归仓”的喜悦时刻,更是现代农业“代码归仓”的数字化盛宴。

丰收节定于“秋分”,绝非偶然。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具哲学意味的一天——昼夜均等,阴阳平衡,万物收敛,硕果归仓。将现代节日嵌入古老节气,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智慧的当代表达。它让冰冷的日历有了温度,让抽象的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孩子们在丰收节研学活动中辨识五谷,城市家庭在“开镰仪式”中体验农事,短视频平台掀起“晒丰收”热潮……节气不再只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苏醒——我们开始重新理解土地的语言,倾听季节的脉搏。

丰收节折射出农民身份的历史性转变。在历史长河中,农业是伴随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一个现象,农民却常在宏大叙事中“隐身”。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生态屏障的“守护者”,是乡愁记忆的“活化石”。今天的农民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者,而是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新农人”。他们中有人通过直播平台将家乡特产卖向全国,有人运用气象大数据科学安排农事,有人借助区块链技术为农产品溯源增信。一位80后返乡大学生说:“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当代农民的身份蜕变。

丰收节见证着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北大荒农垦集团的万亩良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正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度的作业;在山东的智慧农业大棚中,传感器自动调节温湿度,算法精准计算最佳采摘时间;在手机屏幕上,农民轻点几下就能完成农产品销售,将丰收的喜悦瞬间传递到千家万户。这些场景共同描绘出一幅“数字农耕图景”。

丰收节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布局。丰收节早已超越“庆祝”本身,演变为推动乡村发展的“超级IP”。丰收节,可以是一场农产品品牌的“发布会”。直播带货让山野美味直达都市餐桌;区域公用品牌借势亮相,提升溢价能力。它可以是一次城乡融合的“破壁行动”。市民下乡采摘、认养农田,农民进城展示技艺、讲述故事,双向奔赴中消弭隔阂。它更是一扇展示现代农业的“窗”。无人农场的智慧耕作、循环农业的绿色实践、三产融合的创新模式,在节庆的聚光灯下熠熠生辉。丰收节,正在成为撬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的支点。

稻穗弯腰,是成熟的姿态,也是对大地的感恩。当我们庆祝丰收节时,不仅要看到田间地头的硕果累累,更要看到数据流中的“数字丰收”;不仅要赞美农民的勤劳智慧,更要关注他们如何搭乘数字快车奔向美好生活;不仅要传承悠久的农耕文明,更要开创数字时代的农业新文明。从“颗粒归仓”到“代码归仓”,变的是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手段,不变的是人们对丰收的永恒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