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欧洲知名投资人拉斯·特维德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到2030年,中美AI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
2025-9-19 06:43
环球报
233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 马梦阳】居住在瑞士的欧洲知名投资人、企业家拉斯·特维德,正亲身经历美国对瑞士加征39%关税的冲击。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拉斯从关税说起,猜测“特朗普或许想向瑞士出售武器或者转移几家工厂到美国”,但他否认美国的一系列举措将影响全球AI领域的发展。拉斯同时也是未来信息预测公司Supertrends的创始人。在新书《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中,他预测人类将与AI融合发展。在采访中,拉斯多次引用详实数据,预测中美欧在AI领域的发展态势。

美国“核心瓶颈”:电力供应

环球时报: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访问英国期间,英美签署《科技繁荣协议》,聚焦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合作。美国在AI领域有哪些领先优势?

拉斯·特维德:毋庸置疑,在AI领域,现在美国是全球领导者,他们有大约40个著名的模型。根据我的估算,世界上排名前20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中,近一半在美国。此外,美国私人投资也非常强劲。去年,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高达1090亿美元,这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被特朗普提名为首任白宫“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事务主管”的戴维·萨克斯,是一位资深企业家。在科技投资方面,美国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资源。

但美国也存在明显短板。谷歌前CEO施密特就频繁强调一个关键问题:电力供应。根据美国规划新建的AI数据中心测算,2030年其总耗电量将相当于100座标准核电站的发电量。但目前美国根本没有与之匹配的核电项目建设计划,预计约70%的电力需求将依赖天然气发电。顶尖创新者和企业家普遍将电力供应视为规模扩张的核心瓶颈。

环球时报:相比于美国的巨额投入,有统计显示,2023年欧盟加上英国在AI领域的投资仅约90亿欧元。在AI领域,欧洲是否已被美国远远甩在身后?

拉斯·特维德:当我在世界各地演讲时,美国和中国听众的提问通常聚焦于“哪些技术领域最具发展前景”或“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方向”;而在欧洲,问题更多是“难道不觉得这项技术很危险吗”,或者“我们是否应该限制其发展”。欧洲确实普遍存在对技术的“怀疑文化”。欧洲民众非常关心信息安全问题,担忧被虚假信息操控,并对失业问题充满焦虑。

我在数年前出版的《创新力社会》一书中曾点明,理想的创新生态需要同时具备科研机构、初创企业、监管部门、跨国公司和优质金融环境这些要素。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显著削弱整体创新能力。美国目前集齐了所有要素,而欧洲仅在某些区域具备部分条件。

不过欧洲也并非没有优势。以瑞士为例,它有欧洲第三(全球第八)的超级计算机、谷歌/微软/IBM等跨国企业的反垄断监管部门,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顶尖高校。瑞士就像个“迷你宇宙”。美国拥有更多创新集群:硅谷、达拉斯、波士顿等地区都具备完整生态。立法环境同样至关重要。欧盟此前宣布了人工智能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盟的防御性心态,大量条款聚焦于“AI禁用领域”,但优势在于为多国提供了统一框架,瑞士也在积极适配该政策。

中国的战略优势:能源保障和人才储备

环球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特朗普政府上任仅6个月时,就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确保美国在AI领域对中国的领先地位。根据您掌握的数据,未来中美在AI领域竞争态势如何?

拉斯·特维德: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工智能算力在美国?我认为大约有75%,中国大约占15%。欧洲占比约5%,剩余5%由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共享。Supertrends预测,到2030年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美国占比将降至45%,中国将提升至30%。目前美国拥有约40个重要AI模型,中国据我估算有15个。在全球前二十大AI实验室中,虽然精准量化存在难度,但中国应该占据3至4席。北京大学等院校的科研实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学术贡献,加上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的技术突破,共同构成了中国AI发展的多元格局。

中国在两大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战略优势:第一是能源保障,中国正在高效解决电力供应问题,中国去年在能源转型领域的投资规模比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总和还多;第二是人才储备,中国汇集了大量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资源,不仅年轻学生优先选择这些学科,中国领导层也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中国AI商业应用领域目前的生态?

拉斯·特维德:中国在商业应用领域的情况非常好,让硬件生产商靠近软件开发商将产生巨大优势。中国在大规模制造智能硬件方面有良好记录,而且价格很具竞争力。以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为例,其产品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技术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商业突破性创新正在加速涌现,预计到2027—2028年,包括智能机器人在内的产品将真正开启大规模商业化。当然,芯片暂时是中国的短板,但中国更倾向于保持战略耐心,着力构建自主技术体系。我认为,中国将实现芯片领域的追赶,但这并非易事——要真正赶上英伟达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年左右时间。这条路充满挑战。

“中国的基础建设发展简直不可思议”

环球时报:您是否使用过中国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DeepSeek?

拉斯·特维德:我手机里安装了DeepSeek。在很多场景下,我觉得它和ChatGPT、Grok(xAI开发的AI助手)或Gemini(谷歌旗下的AI助理)几乎没什么区别。不过目前我最常使用的还是Grok,我会在不同模型之间自由切换。

我清晰记得DeepSeek刚推出时,访问量几乎让服务器瘫痪。我曾参与过一个内部讨论,业界人士重点谈论的是这个模型的紧凑性以及诸多细微改进。初期很多人猜测DeepSeek可能投入了巨额资金和算力,但后来开发者发表的论文详细阐述了技术路径,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软件领域的实力。

环球时报:能否用三个词来形容对中国的印象?

拉斯·特维德:去年我来了中国两次,到了广州、上海,也重游了香港。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勤奋。我能明显感受到中国人普遍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第二个突出特点是中国对高科技的专注,中国人对新技术充满热爱,而欧洲往往持更多怀疑态度(瑞士除外)。第三点是方向性,中国通过清晰的战略,力争在不同技术领域里取得良好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女儿因工作关系常来中国,过去12年间,她每年都要往返三四次,她对我说:“您必须去看看,中国的基础建设发展简直不可思议。”正是这番话促使我踏上旅程,而我也真正领略到中国展现出的创造力。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