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最新出炉。中国取代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首次跻身联合国年度最具创新力国家排名前十。中国半导体资深KOL、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亮眼表现得益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这一结果不仅是对过去多年努力的肯定,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显示,瑞士、瑞典、美国、韩国和新加坡位居前五,随后是英国、芬兰、荷兰、丹麦,以及首次跻身前十的中国。中国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
根据《报告》,中国正迅速缩小私营部门融资差距,稳步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国家。2024年,中国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国际专利申请,仍为最大来源国。而专利所有权被普遍视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据悉,GII采用约80项指标来评估全球近140个经济体的创新表现,其中涵盖研发支出、风险资本交易、高技术出口和知识产权申请。该指数是全球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及其他人士推动创新、构建强大创新生态系统的基准资源。
张国斌认为,中国首次跻身联合国年度最具创新力国家排名前十,这是中国在创新方面持续积累的结果,这一成就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说明中国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据专家分析,创新力的提升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成功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也为整个行业的创新提供了示范。而且,科研投入的增加还促进了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此外,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税收优惠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中国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业热潮不断升温,大量的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涌现,为国家的创新力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对于德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跌出前十,张国斌告诉卫星通讯社,德国在创新领域一直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化工、材料科学等领域。德国以其高质量的工程技术和强大的工业基础而闻名,这些优势使其在全球创新力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中国和德国在创新领域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方面,例如德国的汽车制造领域就跟中国有深入合作,这对于推动全球都是大有好处的。
根据《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亚洲,韩国(第四位)和新加坡(第五位)继续领跑,日本虽较去年上升一位至全球第12位,但仍未能跻身前列。此外,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还发布了《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国以24个集群数量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首次跃居榜首。
对于日本的情况,张国斌指出,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全球创新的领导者之一,尤其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创新力的评估不仅包括传统技术领域,还涵盖了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全球创新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创新领域的投入和成果不断增加,这使得创新力排名的竞争更加激烈。日本虽然在一些传统领域仍然具有优势,但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方面可能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在这方面日本已经有所落后。
除了创新排名之外,《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还发出警告称,全球创新前景因投资下降而面临着挑战。全球研发投入增长率从去年的2.9%放缓至2.3%,这是自2010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研发支出实际增幅下降至1%,远低于过去十年4.6%的平均水平。在人工智能、软件和制药等领域,企业研发预算有所增加,但汽车、消费品等制造业企业则因营收下滑而缩减投入。此外,全球风险资本交易数量连续第三年下降,降幅为4.4%,且未能延续在行业和地域展现出的风险资本多元化势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虽然我们在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上看到积极迹象,但全球创新引擎并未全速运转。研发增长放缓、风投活动下降提醒我们,创新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