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9月17日下午在昆明举行,此次研讨会以“互联互通 共建共赢”为主题,1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主流媒体代表围绕此主题致辞或作主旨发言,多位媒体嘉宾在现场围绕“打造新动能,共享新机遇”等议题交流对话。东盟副秘书长纳拉里亚在研讨会上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
各位阁下、各位嘉宾、媒体界的同仁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谨代表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博士,非常高兴通过视频致辞的方式,与大家一同出席在昆明举办的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第十一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
我要感谢人民日报社以及我们的中国(云南)东道主围绕“互联互通 共建共赢”这一切合时宜的主题,召集大家齐聚一堂。
这一主题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媒体在促进对话、增进理解以及推动不同社会之间建设性交流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迅速变革、地缘政治高度互动的时代。媒体早已不只是报道事件,而是塑造认知、影响决策,并决定了社会如何应对挑战。
本次论坛安排的互动环节,围绕媒体在流动的国际格局中的角色、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区域合作与全球传播等议题进行探讨,既及时又至关重要。这些讨论将有助于把思考转化为政府、媒体、学界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对于东盟而言,媒体合作是现实的必然需求,根植于我们共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对稳定与发展的共同关切。可信赖的媒体体系有助于社会应对危机,促进社会凝聚力,并强化民主与发展的成果。东盟在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和区域对话方面的工作,如果能得到自由、负责任并跨境协作的媒体支持,效果将更为显著。
人工智能拥有巨大的前景与潜力,例如提升报道能力、加快信息核实、扩大服务不足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实现沉浸式叙事,让人们更加贴近政策过程。但它也带来了亟需我们关注、审慎对待的严峻挑战。如果缺乏适当监管,它可能加剧偏见、歧视和侵犯隐私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提出了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和网络安全威胁等问题,甚至可能放大仇恨言论,固化偏见,侵犯隐私,并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牺牲真相以博取关注。
这些挑战凸显了建立强有力的治理与伦理准则的必要性,以确保人工智能符合社会价值与目标,在最大化其益处的同时降低相关风险。东盟正加紧推动区域内负责任、合乎伦理的人工智能使用。2024年,东盟发布了《东盟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指南》。在此基础上,2025年我们扩展了该指南,增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补充框架,并最终敲定《东盟负责任人工智能路线图(2025-2030)》,为成员国落实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步骤。鉴于人工智能在塑造区域未来中的变革性潜力,一份关于建立东盟人工智能安全网络的宣言即将提交,将在2025年10月召开的第47届东盟峰会审议通过。
因此,我们要加强东盟的协调努力,确保人工智能在本地区安全、负责任地发展与应用。
各位嘉宾、媒体同仁们,女士们、先生们,为了支持“10+3”合作机制的活力与潜力,并契合本次论坛关于强化“亚洲意识”、运用“东方智慧”应对区域与全球挑战的主题,我提出三点相互关联的倡议,这些倡议根植于我们共同的平衡、和谐、长远视角与集体责任的价值观。
第一,深化区域合作,维护媒体诚信与人工智能治理。“10+3”伙伴应推动内容核实的互通标准、算法决策的透明性以及跨境事实核查网络。这类机制必须尊重各国国情,同时能在虚假信息威胁区域稳定或公共健康时实现快速合作。
第二,加大能力建设与媒介素养建设。记者、编辑和媒体技术人员需要接受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伦理报道和平台治理的培训。各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必须具备批判性的媒介素养,以识别操控并积极参与线上讨论。论坛之后为期一周的媒体工作坊,是将对话转化为技能、联合项目和持久伙伴关系的绝佳契机。
第三,以人为本,推动技术应用,秉承东方智慧,我们应推动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媒体应用方式,强调人的尊严、包容性和公共利益。这意味着支持独立媒体、保护数据隐私、确保边缘群体能够使用数字平台,并设计服务于多元价值而非狭隘商业利益的算法。这些行动虽具技术性,但同样深具政治与文化意义。它们是构建信任的努力。东盟所秉持的共识精神、对多样性的尊重与合作互动,为形成提升媒体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共同路径,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女士们、先生们,东盟愿在“10+3”框架内以及与更广泛伙伴的合作中,积极开展建设性交流。
希望本次论坛及互动环节成为催化剂,推动保护信息完整性、赋能公民、负责任地利用人工智能造福公共利益,并通过强化“亚洲意识”与应用“东方智慧”来应对当代挑战。我们完全有能力建设一个信息更加透明、社会更有韧性、区域更紧密相连的未来。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