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参与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活动的台胞少年:这一刻,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体悟
2025-9-13 19:09
环球报
232

【环球时报-环球网赴沈阳特派记者 郭媛丹】12日和13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活动在沈阳举行,祖国和人民以最高礼遇迎接这场跨越七十余年的团圆。活动现场的少年们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让他们(英雄们)回家看看祖国现在的发展,现在我们变得更强大了。”

13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环形烈士英名墙下摆满了黄白相间的菊花,参加仪式的人们肃穆站立。上午10时,仪式正式开始,军乐队奏响《思念曲》,在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持枪护卫下,礼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进入纪念广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裴金佳致祭文后,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遗骸三鞠躬。27名礼兵连续鸣枪12响,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在婉转低回的《思念曲》中,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

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13日,共有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在这里安息。截至目前已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并成功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其中包括方金耀烈士。

73岁的方汉炳是方金耀烈士的儿子,这次作为烈士亲属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爸爸离开的时候,我才6个月。爸爸牺牲的时候我只有1岁多。”方汉炳伸出手指比划着说。今年清明节,方汉炳从湖北来沈阳祭奠父亲。

“参加这次活动很激动,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把我们放在心中。”方汉炳为父亲感到自豪,他说,父亲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是英雄。遗憾的是爸爸没能活着看到祖国的繁荣富强。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当年志愿军中很多都是少年。时隔70余年,现在的少年们要对70多年前的“同龄人”说些什么?《环球时报》记者在活动现场寻找答案。

13岁的伊若锌是带着太姥爷的纪念章来到活动现场的,她的太姥爷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于2023年去世,这次归国的志愿军则是太姥爷的英雄战友,“让他们(英雄们)回家看看祖国现在的发展。现在我们变得更强大了。”

伊若锌对太姥爷的话印象深刻,“他常常说:‘出生在我们的祖国,我应该感到很荣幸,将来一定要报效祖国。’”

11岁的王艺萍是一名小学生,她已经连续四年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活动,她想在现实中去了解历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年代,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孩都已经上战场打仗了。”

王艺萍的爸爸也是一名军人,因此她对“英雄”的理解很直白,“为国捐躯,流血牺牲,保家卫国,保护人民,会被后人记住。”看过九三阅兵活动的王艺萍说,“我们有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现在什么也不怕。”小女孩也肯定地说,和平才是最好的。

同为初中生的香港培侨中学学生熊博在课堂上学习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了解了那段历史,也在仪式现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这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感谢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也深感责任重大,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告慰先烈。”

创办于1946年的培侨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升起五星红旗的香港学校之一,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爱国爱港人才。这是该校第四次派师生赴沈阳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活动。

同样来自香港的李颖琛是香港升旗队总会青年队二队队长,她是第二次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活动。

李颖琛介绍,每次参加仪式她对国家的认识就加深一些,对烈士就更加崇敬,对历史会有更深度的了解。“这些前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会以烈士为榜样,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做到最好,希望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做奉献。”

根据介绍,香港升旗队总会成立于2002年,以推广悬挂国旗文化等为宗旨,覆盖了全港约100个学校。“我们每个月有两次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升挂国旗,训练中式步操。”李颖琛介绍。

在沈台胞学生马靖雯说,这些年轻的生命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用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她表示,“烈士们的回家之路,见证民族的尊严,述说着和平的珍贵,这一刻,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