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任筱楠 李国正】编者的话:垃圾都去哪了?当一名普通市民将一袋垃圾丢进垃圾箱后,它的去向或许便不再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其实,在我们国家,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背后有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网络。在短短数十年间,中国不仅实现了生活垃圾的高效处理,更是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运营管理方面不断突破,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并走向海外。近期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其中之一。有业内人士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更高效合理地处理利用生活垃圾这种“清洁能源”,是落实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环。
海量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负责处理昌平区全域及东城区、西城区北部的生活垃圾,日处理垃圾量达3000吨。《环球时报》记者走进该焚烧厂园区,发现空气中并无异味,目之所及是整洁的道路和现代化的厂房,与想象中垃圾堆积如山的画面截然不同。
在巨型垃圾池上方的操作室,记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垃圾处理的流程:满载垃圾的封闭运输车经过地磅称重后,有序驶入卸料区。进入垃圾池的垃圾并非直接焚烧,它们要在深达数十米的储坑中经历5到7天的发酵过程。“这一步很关键。”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产运营部部长王宏顺对记者解释说,“发酵能大大提高垃圾的热值,让后续焚烧更彻底、更高效。”
垃圾池上方,两个巨大的垃圾吊缓缓移动。垃圾吊抓斗一次能抓起重达10吨的垃圾。王宏顺介绍说,“这一抓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电能,足以满足一个三口之家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垃圾随后进入焚烧炉,经过焚烧炉排干燥段、燃烧段和燃尽段后变成炉渣。焚烧产生的热能驱动余热锅炉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该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可向北京电网输送约4.2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炉渣也并非废物,经资源化处理,可从中回收铁、铝、金、银等金属,剩余物则被制成环保建材,资源利用率超90%。
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往往是最受公众关注的。在进入园区之前,《环球时报》记者就注意到园区外道路边竖着一块大屏,屏幕上清晰地跳动着关键污染物的实时排放数据,以回应周边居民对排放的关切。据介绍,通过多种先进烟气净化工艺的组合,这里烟尘、氮氧化物、氯化氢等多项关键指标都优于欧盟标准。垃圾渗滤液则通过“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实现净化回用,成为厂区生产用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此外,垃圾在焚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热能,王宏顺介绍说,目前厂区供暖已由这部分热能提供,未来还计划尝试向周边区域提供供暖服务,更大程度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能源。值得一提的是,阿苏卫循环经济园面向公众开放。王宏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许多市民参观后对垃圾处理的先进技术与绿色发展有了更深了解,有效化解了“邻避效应”。
“垃圾不够烧”的背后
“遥遥领先。”谈及中国企业目前的生活垃圾焚烧技术,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行业研究员潘功斩钉截铁地说出这4个字。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企业在技术、成本控制能力和运营经验上,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当前,中国已建成超1000家生活垃圾焚烧厂,基本可以覆盖人口聚集区域。中国垃圾焚烧行业总处理规模已超过欧美日之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潘功说,早期全球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以填埋为主。而在东亚和欧洲,尤其像日本这种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在19世纪就因“无地可埋”开始发展焚烧技术。中国企业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自德国马丁公司、日本三菱重工、日立造船等企业引进焚烧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进行本土化改造。
康恒环境相关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早期,康恒环境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结合中国垃圾特点进行技术优化改进和创新,形成了适应不同气候、地理条件的技术与设备,获得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实现炉排设备国产化。同时,康恒环境还依托顶尖高校的“产学研”模式,研发出一系列高效能、超洁净、低碳排、资源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的技术壁垒。
三峰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于2000年引进德国马丁SITY2000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套技术,2004年实现垃圾焚烧成套设备的国产化,降低了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推动了行业快速发展。针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性,公司持续优化焚烧炉及余热锅炉的设计,对烟气净化及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了技术攻关和创新,解决了多种固废协同处置、焚烧后产物资源化利用等课题,形成了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垃圾组分的高效垃圾焚烧处理全套技术方案及设计制造集成能力。
潘功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垃圾焚烧技术的领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基于我国人口数量,单体炉排的吨位较大;大部分设备以及零部件已实现国产替代,从垃圾收集、垃圾焚烧到烟气处理,整体产业链已实现自主可控;在很多具体应用场景上实现了对国外的全面超越。“总体来说,我们完全吸收了国外技术并转化成自身的综合处置能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城市的大型垃圾焚烧厂陷入“原料荒”,不得不跨区域收运垃圾。一时间,“垃圾不够烧”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对此,潘功认为,产能富余是行业成熟后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当前产能富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产能规划需预留出一定的富余量以应急;其次,规划建造垃圾焚烧厂会基于对未来人口数量的预测,预测值与现实的差距导致设计产能高出实际需求;再者,不同行政区各自建厂导致了分流和竞争。“在实际运行中,不同工厂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工厂负荷率仅为50%—60%,有些能达到100%。”
与“垃圾不够烧”几乎同期出现的一个话题是“湖南张家界一溶洞内垃圾堆积达7层楼高”。对于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潘功认为,这并非产能不足导致,而是由于垃圾收运体系的“触角”未覆盖上述山区。“这一事件提醒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环卫系统的收运能力。”他说道。
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产能和技术优势的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将目光看向海外。这其中,东南亚、南亚成为不少企业出海的重点。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固废产生量也在增加,它们对垃圾焚烧技术和装备有实际需求。
三峰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其国际市场项目主要位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此外,企业还在中东、南非等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拓展业务。该负责人表示,选择这些地区的核心考量是市场需求,未来还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
康恒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主要出海方向集中在东南亚、中亚、中东与欧洲。东南亚国家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有较强的现代化固废治理需求;中东与欧洲对先进废弃物能源化技术也有迫切需求;在中亚,以静脉产业园为代表的“小而美”项目适应了当地需求。他还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出海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让更多国家感受到中国技术与运营优势。”
在出海模式方面,中企也从早期的设备出售发展到如今覆盖投资、EPC工程总承包、核心设备供应、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当前在海外市场,中企在成本、效率、适应性、产业链方面均具有优势。康恒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欧美、日本企业相比,中企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本低,人工、技术研发、生产线等成本均较低;二是效率高,中国企业虽起步晚,却拥有更多技术更新迭代空间;三是适应性强,中国技术适应复杂成分垃圾;四是产业链齐全,中国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链,从设备生产加工到项目建设运营都相对成熟。
据三峰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整体供应链的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此外,企业出海也受益于中国领先的排放标准。“比如,在烟气处理方面,我们掌握了烟气超低排放技术,重庆三峰御临垃圾焚烧厂的烟气排放值仅为欧盟标准的1/10。我们提供的环保排放标准通常优于项目所在地的现行要求。许多海外客户在实地考察我们的设计、建造和运营标准之后,深刻体会到中国标准的严格和技术的先进。”
不过,在出海过程中,标准差异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潘功举例说,“一些产品出口欧洲可能未满足欧盟标准,这并非因为技术水平不足,而是欧盟标准体系与我们有差异,导致标准难以‘并轨’。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制定对接国际的标准。”
康恒环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不断研发先进技术,还要提高中国垃圾焚烧发电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针对行业标准差异大问题,我们应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编制工作,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与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