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特朗普下“最后通牒” 美俄将展开新一轮外交博弈
2025-7-15 19:37
环球报
455

当地时间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说,如果俄罗斯没有在50天内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非常严厉”的关税。

一名白宫官员稍后向媒体记者解释说,特朗普的意思是,如果俄乌50天内达不成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特朗普还说,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由北约、而非美国纳税人支付购买这些武器的费用。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在内的一些装备将“非常快”、预计“数日之内”运抵乌克兰。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分析认为,美俄双方将围绕制裁措施及特朗普"最后通牒"要求展开新一轮外交博弈。

美国在主导俄乌冲突政治解决进程遇阻后,曾多次威胁通过对俄制裁施压,迫使俄方配合美国政府提出的谈判方案。此次美国政府故技重施,再次通过制造悬念的手法放大制裁效应。然而这正表示,美方此番高调表态实则外强中干。

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推动的所谓"政治解决"进程始终以"美国优先"为出发点,从未充分考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当事方根本利益。这种单边主义思维下的制裁施压,本质上难以实现其宣称的政治目标。美方选择此时加码制裁,主要是基于近期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下降的财政弱点。但制裁方案的实际效果仍不确定,落实过程必将面临诸多变数。

崔洪建进一步分析指出,美国要影响俄乌冲突的政治解决进程,主要依赖对俄制裁和对乌军援两种手段。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对乌军援政策上出现明显反复,曾两度中断援助。这一调整背后暗含双重意图,借此向乌方施压,更想要重构军援模式,最新方案要求北约成员国采购美国武器装备后再转交乌克兰。

这种转变表明,美国政府将对乌军援从所谓的"价值观输出"转变为赤裸裸的商业交易,既为美国军工复合体创造订单,又为财政增收。尽管策略调整,但美方在俄乌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一是避免美俄直接军事对抗,二是保持美国置身冲突核心之外。与拜登政府"不直接介入"的立场一脉相承,特朗普政府的独特之处在于,试图将制裁、军援乃至整个调停过程,都转化为有利可图的生意。

素材来源丨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直播世界》

记者丨张晗 印梅梅 董晶晶

编辑丨黄涛 王洹星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