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政策资金双双发力,多个问题亟待解决,私营企业能助力印度实现“太空梦”吗?
2025-7-15 07:02
环球报
1000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任筱楠 丁雅栀】《日经亚洲评论》日前报道称,随着私营航天公司的快速发展,印度正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度市场情报平台Tracxn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印度有172家专注于太空的私营企业。当前,印度航天产业的规模仅占全球航天业的2%,而印度有关部门设置了到国家独立100周年时(2047年)这一占比达到15%的目标。那么私营部门能助力印度圆“太空梦”吗?

十多年间,航天预算增加近两倍

数据显示,全球太空经济具备相当大的增长潜力。据咨询机构麦肯锡估计,目前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约为4470亿美元。另据太空咨询公司Novaspace的数据,到2033年,全球航天产业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达到9440亿美元。印度当前太空产业规模约为80亿美元,仅为全球的2%。印度国家空间促进和授权中心(IN-SPACe)设定了到2033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8%、到2047年提高到15%的目标。印度政府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私营部门,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深度参与。

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太空发展都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导。在全球航天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印度也希望能在这个规模数千亿美元的市场掘金,而仅靠ISRO,印度显然难以实现其目标。为促进航天工业发展,印度总理莫迪2020年宣布推动太空行业向私营企业开放。同年6月,IN-SPACe成立,作为公共部门与私营航天企业之间的桥梁,IN-SPACe负责审批私营企业的商业航天活动,使私营企业能够参与卫星发射、太空服务等。

2023年,印度政府发布了《2023年印度太空政策》,旨在通过明确公私关系、出台利好政策和加强制度保障,鼓励该国私营企业参与航天活动。2024年2月,印度政府放宽外资投资限制,允许外国公司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投资卫星部件和系统或子系统的制造,投资额最高可达100%。印度太空协会总干事巴特对此表示,“这将使印度获得最新技术和急需的资金,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投资者。”

除了政策方面,印度政府对航天领域的基金支持也不断增加。印度科技国务部长吉腾德拉·辛格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在莫迪领导下,印度航天预算几乎增加了两倍,从2013—14年的561.5亿卢比(100卢比约合8.3元人民币)增加到2025—2026年的1341.6亿卢比。去年10月,印度政府还批准设立了一只专门支持航天初创企业发展的风投基金,该基金未来5年的总投资额将达到100亿卢比。今年2月,IN-SPACe设立了总额达50亿卢比的基金,推动航天科技商业转化并减少进口依赖。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航天项目可申请到最高六成的项目成本补贴。

印度“nextias”网站称,未来5年,印度航天经济预计将以4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达到500亿美元。

关键部门劳动力规模甚至超过NASA

当前,印度在发展航天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条件。《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印度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人力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数量的航天专家储备。以ISRO为首的公共机构雇用了近2万人,其中约75%是工程师和技术专家。ISRO的劳动力规模甚至超过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更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10倍以上。

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不仅是ISRO的所在地,也是该国首屈一指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印度科学研究所的所在地。作为印度航天相关人才和企业的中心,这座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印度很多初创航天企业便是由ISRO的前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创立的。

印度航天公司的融资频率也高于英国和日本的同类企业。自去年以来,随着印度政府放宽对外资流入的限制,印度融资活动势头增强。Tracxn统计,印度航天初创企业过去5年的总融资额已超过3.5亿美元。印度官方投资促进机构预测,今年该领域市值有望超过130亿美元。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印度航天初创企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例如,总部位于海得拉巴的天根宇航公司是印度首家获得航天发射资质的私营企业。作为第一家与ISRO合作的私营太空技术公司,该公司将利润丰厚的小型卫星市场确定为目标领域。2022年,天根宇航公司成功发射了“维克拉姆-S”号火箭。总部设在班加罗尔的Pixxel公司1月发射了3颗高光谱成像卫星。高光谱成像卫星可用于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探,也能服务于环保和农业。另一家总部同样位于班加罗尔的航天初创企业Digantara也于今年1月发射了一颗商业卫星,该卫星装备了具有物体跟踪功能的太空相机,能监测太空垃圾,有助于保护近地轨道卫星免遭太空垃圾撞击。

面临人才流失、进口依赖、监管不完善等挑战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此前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称,尽管印度私营航天部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该行业仍未成熟。印度希望在所有主要子系统上都实现自给自足,但在很多关键部件方面,该国仍高度依赖进口。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当前框架不利于印度私营航天业长期发展的担忧。

此外,印度在材料学和化学等关键领域实力薄弱,难以匹配其航天雄心。一个全面的太空计划需要具备航空航天工程、推进技术、先进材料、机器人、电子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工业基础。

该文还称,印度的官僚主义也会阻碍私营企业的发展。此外,印度尚未充分制定解决航天任务中的事故责任等关键问题的全面监管框架。《航天洞察》网站称,ISRO可能不会乐意私营公司挑战其垄断地位,ISRO“既做选手,又做裁判”的模式可能使私营公司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印度的私营航天公司主要依靠私人资本。由于航天业务风险颇高,如果在公开上市期间火箭爆炸,对公司股票而言绝非好事——尤其是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此外,航天项目需要高资本投资和长期孵化。德勤印度合伙人斯里拉姆·阿南塔萨亚南表示,私营部门的主要需求之一是政府的长期承诺,以确保对空间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太空是一个资本高度密集的领域,大多数产品都是按订单生产,而且生命周期很长。

中国航空工业影像中心策划总监张宝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在航天领域有着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推进这一领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几大挑战:首先是人才问题。尽管印度在普通工程师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但在太空领域,其领军型、研发型和战略型人才匮乏,不少人才在取得一定突破后,往往选择流向美国等其他国家。其次是核心技术问题。印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相关产业链仍不完善,以火箭发动机为例,目前仍大量依赖进口。这种技术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再者是资金和统筹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印度政府、风投还是外资,目前的资金体量都不足以支撑其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此外,要发展民间航天事业,政府需要比较强大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均衡能力。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