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模拟复原西夏陵 解码承唐仿宋的“混血王朝”
2025-7-12 16:23
环球报
116

北京时间昨天(11日)22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模拟复原 用现代创意诠释古代文化

西夏陵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对遗址的展览展示提出更高要求,如何让游客在欣赏遗址壮丽景观的同时,还能够从细节感受到遗址曾经的辉煌与震撼,相关团队尝试采用结合新材料,局部模拟复原的方式,用现代创意诠释古代文化。

在传统唐宋陵寝中,神道两旁常排列着数量众多的石象生。而西夏陵独具匠心,将这些威严的石刻守卫移至其特有的月城内,形成了独特的陵寝布局。虽然历史风雨已使这些石象生遭受严重损毁,目前已无完整保存的实体,但遗产展示团队通过对残片的精心研究,进行了模拟复原展示,让我们得以一窥它们昔日的风采。

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种类丰富,材质多样,包括陶、瓷、琉璃和石构件等。这些构件造型粗犷豪放,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妙音鸟)、海狮和宝瓶等脊饰,展现出浓郁的艺术魅力。

而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屋面建材,则集中体现了西夏在借鉴中原地区建材形制和材质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其工艺水平不逊于中原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陵出土的琉璃构件烧造水平高超,色泽光亮如新,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最令人瞩目的是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通高达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它不仅是跨越千年的历史见证,也向我们传递着西夏王朝对于艺术与建筑的独到理解。

在保存最完整的3号陵,可以看到一个倾斜倒下的屋顶示意性展示模型。专家介绍,这里曾经有一座木构建筑的大门,虽然它并没有实际通行的功能,但那些造型精美的脊兽,多数就装饰在这样的建筑屋檐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刘剑:一般游客走到这不太理解,当年它的形态到底怎么样,包括在博物馆里看到出土的鸱吻、伽年频伽(妙音鸟),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构件,到底它们原来的位置在哪。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大家能更好地去了解当时这个建筑的辉煌历史。

承唐仿宋 充分展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西夏陵在布局结构以及陵寝制度方面,具有明显承唐仿宋的风格,此外,又融入了哪些新的创造?从选址的巧妙构思到陵园的宏大布局,从建筑形式的独特魅力到建筑材料的精心挑选,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为何这些设计能够延续唐宋的精髓,又为何又能突破传统,展现出西夏独有的气质与风貌?

坐落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整体朝向南偏东,遵循了“背山面水”的传统选址理念。西北方依靠贺兰山的雄伟山势,东面远眺当时的都城兴庆府与黄河水系,地势高敞,视野开阔。这样的布局不仅符合古代帝王陵寝的礼制要求,更借助贺兰山的自然地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气势。

西夏,又称大夏国、大白高国;都城为兴庆府,也就是今天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鼎盛时疆域规模曾达到115万平方公里,该王朝是公元11~13世纪由党项民族建立的多民族国家。该王朝立国190年间,除党项族外,还包括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民族。因生业模式的多样性及其长期复杂的多民族碰撞与交往状态,造就了西夏王朝极具文化融汇创新的多民族融合与多元交流的文明特色。

在西夏陵当中有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印记,城墙的圆弧形转角,它就是中原文化和西亚文化相融合的最好例证。

在特意选用陶瓷材质制作的展板上,中原文化方形的城墙转角和西亚文化圆弧形转角各具特色。在西夏陵中,这两种建筑风格被完美地融合一体。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刘剑:这个西夏建筑它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文化影响,所以这体现出这个党项族,既有农耕的一些文化特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正好是一个农耕和游牧交界的地方,也跟它所处的地理区位是密切相关的。

(总台记者 田云华 任梅梅 闫洪 陶鹏飞 罗成禄)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