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期报道,欧盟推迟本月与中国签署气候行动联合声明的计划,除非中国承诺加大减排力度。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刘颜俊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地缘政治摩擦对气候合作形成外溢干扰,新能源产业竞争引发欧盟保护主义倾向。欧盟唯有以包容理性取代对抗焦虑,以互信协商替代制度分歧,才能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绿色合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推迟了本月与中国签署气候行动联合声明的计划。欧盟表示,除非中国承诺加大力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否则欧盟不会希望这份联合声明提前签署。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7月7日记者会上回应称,中国始终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去1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增加至17.9%,碳排放强度下降了超过34%。中方将继续同各国一道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绿色转型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刘颜俊告诉卫星通讯社,当前,全球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和碳交易市场的代表,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不仅对双方自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更关系到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中欧在绿色转型上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欧盟通过“欧洲绿色协议”设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愿景,中国则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欧的目标一致性为双方在绿色能源、低碳技术、可持续金融等领域深化协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合作前景虽广阔,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刘颜俊认为,中欧气候问题合作存在三个方面的挑战:
中欧峰会预计将于7月24日至25日举行,以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然而,7月8日,在峰会即将召开之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对中国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抨击”。冯德莱恩继续指责中国向全球市场“倾销补贴过剩产能”,她还称中方对稀土实施出口许可证制度给欧洲制造商带来了冲击。
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结束“反补贴调查”,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所谓“最终反补贴税”。中方则宣布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7月4日,中国商务部最终裁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7月5日起征收反倾销税。
冯德莱恩8日针对气候问题表示,欧盟和中国仍有合作的空间。“中国既是清洁技术竞赛中的领先竞争对手,也是全球脱碳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是我们必须应对的复杂局面。我们必须在竞争中转变方向,同时也要探索各种合作途径。”她说道。
在专家看来,面对这些挑战,双方需要在战略高度上审视中欧气候合作的意义。中欧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双方的绿色合作,不仅可以稳定双边关系的基本盘,更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共识与行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欧气候合作提供了更加宏观的价值指引。
当地时间7月2日,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说,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关系何去何从,各方关注。双方要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维护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刘颜俊称,气候变化作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构建合作共赢的机制基础。在此理念引领下,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成新时期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全球发展倡议中,气候议题被视为发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推动绿色转型的公平性与包容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融资与能力建设问题。全球安全倡议则明确将气候变化纳入非传统安全范畴,倡导通过协作机制减少由生态恶化带来的安全风险。而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发展路径多元共存,主张不同制度和文明背景下的绿色实践应相互借鉴而非排斥。
中欧气候合作正处于结构性调整与战略机遇的交汇点。为实现更加稳健而深入的合作,刘颜俊认为,双方可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第二次退出《巴黎协定》,让欧盟和中国这两个关键角色承担起领导气候问题的责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方都将同欧洲国家以及其他各方一道,坚定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全面、完整、善意、有效地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合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