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拉美特派记者 曹思琦 林小艺 张婷鸽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今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举行。峰会开幕前夕,“环球时报海外中国周暨环球南方对话”系列活动于6月22日至28日走进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巴西里约热内卢,来自中拉政界、学界、媒体界及商界的数十位嘉宾齐聚一堂,在思想激荡中增强彼此认知、促进交流互鉴。活动期间,《环球时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跨越山海的携手共进——中拉可持续发展合作十年图片展》,获得阿根廷各界积极反响。阿前科技创新部部长、伊比利亚美洲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菲尔穆斯出席图片展开幕式,并举行了其作品《拉美之声》中文版新书发布会。在活动现场,菲尔穆斯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这位曾访谈过数十位拉美国家领导人,并对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始终保持敏锐洞察力的政治家兼学者,分享了他对中国的观察。在他看来,中国用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与普惠共享可以兼顾,中国提出的全球愿景对拉美国家至关重要。
“让中国读者更了解拉美国家的现实”
环球时报:祝贺您的新书《拉美之声》中文版出版。我们了解到,这本书源自您十多年前主持的一档电视节目,当时您采访了数十位拉美国家领导人。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将访谈内容整理成书?您希望向中国读者传递哪些观点?
菲尔穆斯:21世纪初,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简称拉美)多数国家出现与20世纪截然不同的政府。这些政府关注中国的发展进程。在某些方面,它们有相似的特质——既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又致力于减贫和促进社会公平。
这是一个值得被记录的时刻。拉美各国领导人从未如此贴近民众:巴西总统卢拉曾是工人,玻利维亚的莫拉莱斯(2006年至2019年在任)是首位原住民总统,此外还有女性领导人,巴拉圭的卢戈(2008年至2012年在任)从政前曾任主教,厄瓜多尔前总统科雷亚(2007年至2017年在任)、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1999年至2013年在任)都响应民众需求。我有幸采访了他们,制作了一档电视节目,后来将其整理成书。
该书以第一视角呈现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民主建设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几十年来,拉美国家首次不再与美国结盟,而形成自身视角,在多极化世界中优先考虑区域利益,使得拉美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关系得以加强。
这本书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记录了拉美和世界的关键转型时期,还为我们制定未来变革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该书之所以推出中文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更了解拉美国家的现实。中国是拉美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但受地理距离影响,我们的人民对彼此的了解仍较为有限。我希望通过我的书,让中国读者更了解我们面临的发展课题,也能真切感受到我们之间共享的和平与友谊。
“全球南方的理念对我们意义重大”
环球时报:在书中,几乎所有受访领导人都谈到拉美面临贫困与不平等问题。您认为该问题根源何在?您怎么看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治理和实践?
菲尔穆斯:问题根源在于拉美国家殖民时期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结构尚未得到根本变革。拉美国家多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供应者的角色进入世界市场,工业化进程起步晚且不完整。其中多数国家的统治精英延续了这一模式,导致巨大的社会不平等。这就是书中所提到的这些领导人都优先发展工业、重视科技的原因,他们希望实现一种能更公平分配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模式。
中国用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与普惠共享是可以兼顾的。中国通过全球南方合作机制和金砖国家国际合作平台提出的全球愿景对我们至关重要。中国倡导的发展模式摒弃了“部分国家仅供应原材料、另一些国家垄断技术”的全球分工,而是主张通过技术共享实现共赢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研发的技术可以通过合作惠及所有国家。
环球时报:区域团结也是书中的核心主题。作为全球南方重要成员,中拉在诸多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面对美国对拉美的干预,您认为深化中拉合作对维护地区团结有何意义?
菲尔穆斯: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2011年成立)以及南美洲国家联盟(2004年成立)这两个没有美国参与的重要区域组织的成立,体现出拉美统一的声音、对共同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多边主义的认同。长期以来,拉美被视为美国的“后院”,但一些拉美国家领导人从未想过将拉美的命运仅与超级大国捆绑在一起。
全球南方理念对我们意义重大,多数拉美国家信奉多边主义。在它们看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是重要贡献,不仅为最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可持续增长路径,更将文化传统各异但未来愿景相通的国家凝聚在一起,为构建更具协作性、持久和平的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
“中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再通过生产力改善民生的实践令我印象深刻”
环球时报:2008年和2023年,您分别以阿根廷科技和教育部部长以及科技创新部部长身份两度访华。这两次访问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菲尔穆斯:两次访华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很少有机会游览中国,但我阅读和研究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研究中心也开展了多项关于中国的研究,希望借鉴中国经验。例如,中国如何将数字和信息通信技术与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相结合,帮助数亿人脱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等。
作为阿根廷前科技创新部部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以及中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再通过生产力改善民生的实践。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重要经验。总体而言,无论对阿根廷还是中国,或拉美国家来说,科技合作都是推动区域融合的重要工具之一。
环球时报:您曾表示,中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革,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在与当地民众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技术”是高频词,许多阿根廷人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表示肯定与赞赏。能否请您介绍中阿科技合作的现状?您认为加强科技合作对中拉关系有何积极影响?
菲尔穆斯:阿中科技合作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两国签署了首批合作协议。2004年,时任阿总统基什内尔访华期间签署协议,开启了两国实质性合作新篇章。2014年,在习近平主席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标志着阿中双边合作进入新阶段。2022年2月,阿根廷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双方坚定推进各项合作落地,生物技术、农业与纳米科学三大优先领域成效卓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阿太空合作,包括中方与阿根廷国家空间活动委员会(CONAE)在内乌肯省共建的深空探测站,以及在圣胡安省建设的中阿合作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
在近年履职期间,我作为科技创新部部长,推进了多项协议落实。2021年,我们成立了中阿创新与技术政策研究中心,设立了中阿科技部门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2023年访华后,我们在地球大气科学、生物医药、天文宇航、极地环境研究等前沿领域的协作全面深化。此阶段中拉合作呈现区域化纵深发展,通过拉共体和南方共同市场框架下的合作,拉中战略协作迈上新台阶。
此次,《环球时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图片展聚焦绿色技术,倡导通过创新保护自然。我个人也签署了多项能源转型项目协议。
毋庸置疑,中国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社会实践之一。长期以来,中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治理体系和政治文化经济组织模式,既顺应时代发展与历史变革,又勇于挑战时代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