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报》7月2日文章,原题:我的邻居是谁:“你吃荤吗?” 及其他不友好问题 最近,我以潜在买家的身份参观了甘地纳格尔一处离我住处不远的在建住宅楼,房产中介给了我一张表格,要求填写姓名、电话,以及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阶层等详细信息。当我询问为何需要填写种姓信息时,中介回答:“女士,我们没问题,但邻居会问。”我买新房的期待瞬间降温。“你姓什么?”几年前我在这座城市租房时,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而它总会紧接着另一个问题:“你吃荤吗?”
关于饮食偏好的询问和饮食禁忌的警告,不仅是房主和建筑承包商试图了解租户或潜在买家的手段,其目的更在于识别一个人的种姓和宗教。甚至在租户与当地居民见面之前,就会有人提及“邻居的偏好”。这些对话被刻意设计成这种方式,只为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住在某个住宅区。那个“假想中的邻居”,竟能对我该住哪里、谁“适合” 租房或买房拥有否决权。
最近,有朋友在我住处附近的小区预订了一套公寓,但房主一得知他的种姓,预订就被取消了。理由很直接:“邻居会有意见。”在世界许多地方,居住选址在很大程度上由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但在印度的不少地区,搬进新社区往往伴随着对种姓和宗教身份的焦虑。买房或租房并不总是单纯的经济选择。这种对 “潜在邻居” 的不友好排斥,往往通过房产中介传达,“邻居可能不喜欢有吃荤的家庭”。我找房时常听到这样的话。
并非所有地方都是如此。我在印度东北部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找房时很少有人询问我的饮食偏好或试图确定我的种姓。作为一个在印度不同地区长大的人,我对“邻里”的认知随时间改变了。如今,比起现代化设施和便利性,我更希望住在一个能遇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说不同语言的社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安全、包容且充满活力的社区,超越个体身份的隔阂。(作者安比卡·艾亚杜莱,余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