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7月1日文章,原题:我通过好莱坞电影了解奴隶制,为什么法国电影在披露我们殖民罪恶方面如此迟缓? 在欧洲历史上,法国是在跨洋奴隶贸易中参与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法国是第二大殖民国,仅次于英国。我生长于法国,却只在美国电影中窥见过这些反人类罪行。我从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断锁怒潮》等电影中开始了解奴隶制,《为奴十二年》《被解救的姜戈》这类好莱坞影片,在描绘黑奴所经历的恐怖与绝望方面,堪称传世经典。
尽管部分法国电影人的作品根植于奴隶制,努力将个人叙事与奴隶制背景联系起来,但鲜少有人将其作为法国的罪恶历史宏观地展现在银幕上。矛盾的是,第一部以法属加勒比地区奴隶制为背景的主流电影《出发》却是一部喜剧,它未能触及阶级压迫的本质。
因此,当我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以法属殖民地为背景、讲述法国奴隶制受害者故事的影片时,我深受感动。去年,剧情片《无锁链,无主人》的制片人西蒙·穆泰鲁告诉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影迷,我一直对法国电影中奴隶制和‘逃亡黑奴’这类主题的缺位感到震惊。”这是首部严肃讲述18世纪奴隶制受害者故事的法国电影。电影以一种异常崇高的方式刻画黑人身体,导演选择聚焦于“逃亡黑奴”摆脱压迫者奴役的历程,运用非洲语言元素,在精神层面升华,赋予了这部电影独特的基调。
今年,又有一部传记片致敬了一位不朽的人物,一位本应成为法国民族骄傲的人物——20世纪著名的马提尼克裔法国思想家、心理分析学家和革命家弗朗茨·法农。瓜德罗普岛电影制作人让-克洛德·巴尼凭借其才华,将弗朗茨·法农的非凡故事娓娓道来。法农1925年出生于法属马提尼克岛法兰西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根据自己在阿尔及利亚担任护理员的经历,撰写了关于殖民主义心理影响的文章。他也亲身实践了反殖民主义运动,亲历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并成为民族解放阵线的重要支持者。法农于1961年去世,未能亲眼看到阿尔及利亚1962年的解放。但他仅凭两本反殖民主义理论著作《黑皮肤,白面具》《全世界受苦的人》就激励了世界各地的解放和反殖民运动。然而,在法国,却没有一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2019年,法国波尔多市批准了一项以法农命名一条小巷的提议,但被否决了。
巴尼这部感人的电影《法农》描绘了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痛苦历程,讲述他如何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摆脱殖民统治之战。这部电影在两片土地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法农的故乡、饱受奴隶制摧残的马提尼克岛,以及1830年遭到法国军队入侵和镇压的阿尔及利亚。尽管《法农》的院线排片有限,甚至遭遇部分影院疑似“抵制”,这部杰作依然赢得了应有的公众反响。
人们终于能看到以不同视角描绘法国的新电影,着实令人欣慰。我不禁要感叹,这些作品在最负盛名的展示平台,比如戛纳电影节依然难觅踪影。不过,虽然殖民历史仍是法国电影的盲区,但观众早已准备好直面这段过往,而实现这一愿景的电影人才更是不乏其人。(作者罗哈亚·迪亚洛,黄鹂译)